中國鐵合金網訊:“2013年,全球石油消費增長遠遠超過了生產增長,導致了庫存量的下滑。這與2012年的動態恰好相反。不僅如此,2013年還是又一個石油生產出現動蕩的年頭:美國產量迅猛增長,但也再次出現了嚴重的供應減產,尤以北非和中東為甚。”BP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夫·魯爾日前在其為《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發布會所作的《2013年能源市場:消費增長,庫存支撐》演講中指出,過去3年,石油產量出現了嚴重波動,但石油價格卻保持著穩定。
魯爾分析稱,2013年,全球石油消費量增長了140萬桶/日,即1.4%,高于2012年的增長率以及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增長的驅動因素是非經合組織的新興經濟體,他們在全球石油消費中的比重首次居多。不過,經合組織的需求仍然停滯不前。
就經合組織而言,美國脫穎而出,消費量增長了40萬桶/日,為去年增速最快的國家(按量計算,為1999年以來首度超過中國)。其他經合組織經濟體的石油消費量降幅超過了平均水平,為38萬桶/日。非經合組織的消費量增長了140萬桶/日,即3.1%,遠低于10年平均水平(3.9%)。中國的消費疲態最為明顯,需求僅增加了39萬桶/日(為2009年發生經濟衰退以來的最低水平)。
今年截至目前,由于美國石油需求的增長幅度減小,以及中國需求的進一步放緩,全球石油需求增長減速。
在石油生產方面,2013年的特點還是嚴重的供應減產及美國的創紀錄增長。由于非石油輸出國組織實現了2002年以來的最大增產(120萬桶/日),去年的全球產量略有增加(56萬桶/日)。增長的主要貢獻者是美國,但加拿大和俄羅斯的供應也有所增加。
去年,美國石油產量突破了1000萬桶/日,達到了198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在致密油藏的推動下,去年,其石油產量增加了110多萬桶/日,連續第二次實現美國歷史上的最大增產。俄羅斯(15萬桶/日)實現了后蘇聯時代的產量新高,加拿大的產量(21萬桶/日)也在油砂持續增長的推動下,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這些增量超過了北海(英國和挪威,各減產8萬桶/日)等成熟產油區域產量的持續減量。
與此同時,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原油產量進一步下滑,平均來看,遠低于3000萬桶/日的水平。如同近年來的情況,供應減產的規模較大,且集中發生在北非和中東地區,尤以受內戰和動亂影響的利比亞為甚。
從上述情況很容易看出,為什么過去3年石油產量出現嚴重波動,但油價卻保持穩定。魯爾分析指出,在很大程度上,答案應該是美國與頁巖相關的產量增長幾乎完全彌補了非洲和中東地區的供應中斷。
“合理的結論是,如果只發生當前實際出現的大規模供應中斷,今天的石油市場狀況將非常不同。反之亦然,如果僅有美國的‘頁巖革命’,當前的石油市場也絕非如此。重要的是,兩者的此消彼長純屬巧合。高價格可能刺激更多的頁巖生產。但實際上,沒有合乎邏輯或具有實質意義的其他因素能夠將上述兩種動態結合到一起。因此,在其中一種因素占據上風前,市場仍將保持緊張不安或者詭異的平靜。”他說。
也許同大多數經濟學家一樣,魯爾認為,過去10年,影響全球經濟的潛在因素中,全球貿易失衡是主要原因之一。
能源與經濟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實體能源平衡在過去10年所發生的滄桑巨變對全球經濟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魯爾指出,中國、美國和俄羅斯是當今世界的三大能源消費國和生產國,“俄羅斯是世界最大的化石燃料出口國,而美國和中國則分別是第二和第三大進口國(日本是第一大)”。
在過去10年里,這些國家的實體能源平衡狀況,即國內生產與消費之差,發生了轉變。從全球來看,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增幅最大(石油和煤炭消費則出現最大降幅);中國的煤炭生產及各種化石燃料消費量增幅最大;俄羅斯的石油生產增量位列次席。根據分析,中國的油氣赤字增幅與美國的赤字減幅幾乎完全相同。因此,中國的一次能源赤字在去年首次超過美國。在同一時期,俄羅斯各種化石燃料的盈余進一步增加,使其迄今為止,保持了世界最大的能源盈余國地位。
在魯爾看來,這些實體能源平衡狀況的變化確實影響到了宏觀經濟。其中一個影響是國際收支平衡效應。全球能源貿易約占全球貨物與服務貿易的15%,國家能源平衡狀況的變化通常會對任何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造成嚴重影響。
他說,在美國,能源進口仍約占貿易赤字的一半。然而,隨著美國石油和天然氣進口的減少,這一赤字正在迅速縮小。另一方面,中國不斷增強的進口依存度減少了其貿易盈余。雖然經濟增長迅猛,但2013年能源進口在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幾乎是2003年的3倍。俄羅斯由于其能源出口而擁有巨額貿易盈余(國內生產總值的5.7%)。但是,非能源相關的赤字在過去10年里翻了一番,而能源出口與國內生產總值同步增長。如果從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的角度進行分析,俄羅斯的總體貿易盈余正在迅速下降。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全球能源的平衡呢?魯爾給出了他的思考:“減少美國赤字和中國盈余也許正在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部分答案。”
- [責任編輯:Yueleil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