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是江蘇省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在經歷歐債危機、美歐“雙反”及產能過剩、無序競爭等多重挑戰后,走勢如何?近日省內各骨干光伏企業傳來消息——今年四季度將扭虧為盈,迎來回升向好的重要“拐點”。
2012年,江蘇省光伏行業產值同比下降26.8%,常州天合光能、蘇州阿特斯等5家企業虧損額比上年增加4.7億美元。當年四季度,作為我國光伏龍頭企業和全球最大多晶硅原料研發制造商,保利協鑫旗下的江蘇中能硅業的產品價格從2011年一季度的410元/公斤跌至110元/公斤,開工率只有28%。
“中國光伏產業最先在江蘇破題,光伏是江蘇省具有比較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也是目前為數不多能與發達國家直接競爭的前沿產業,產業鏈完整,發展基礎好,不能因為暫時的困難而放棄一個潛力巨大的朝陽產業。”省發改委主任陳震寧表示,省委、省政府對發展光伏產業、加快提檔升級的決心不會動搖,支持骨干企業做強。
受美韓等國對我國惡意傾銷影響,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市場嚴重萎縮,為此中能硅業會同主要企業向商務部申請對上述國家進行“雙反”調查,促成我國在2012年7月和今年9月連續出臺反制措施,穩定了投資者對光伏行業的預期。據了解,目前中能硅業的開工率提高到89%,產品價格比去年四季度回升10元/公斤,虧損幅度降低50%,今年產量有望增長30%。
逆境求效益更需精打細算,常州天合光能推動產業水平整合、垂直分工、上下游合作,中間環節大大減少、資產效益明顯提高。目前企業負債率控制在71%,在全行業最低。今年產品銷量和銷售收入將分別增長50%、20%,四季度將實現扭虧為盈;明年力爭銷量增長60%,盈利能力大幅增強。
“沒有出臺短期刺激舉措,而是巧妙地發揮‘兩只手’的作用,引導企業加快轉型、贏得先機。”陳震寧介紹,除落實中央政策外,省里也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扶持引導意見,涵蓋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示范應用、發電并網等產業鏈上下游,形成“集成效應”。同時,上下聯動,多方聯手,尤其是金融部門,顧全大局,靠前服務,幫助光伏企業優化資產結構,按照市場規則為骨干企業“輸血”。
產業回暖,市場需求是“力量之源”。2012年以來,國家和省里多次完善光伏發電扶持政策,加大對終端環節支持力度,僅分布式光伏電站江蘇省就已并網42個,光伏企業拓展內需市場呈現井噴之勢。目前,天合光能的內銷比重提高至20%。多家光伏企業表示,國家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0.42元∕千瓦時的補貼后,在東部地區發展分布式光伏應用具有較好的經濟性。
產能占全球1∕3的江蘇光伏產業,拓展外需市場依然很重要。相比此前單純出口產品,江蘇省骨干光伏企業已向“綜合服務運營商”轉型,產品制造與電站建設并舉。中盛光電是國內唯一一家具備海外工程建設總承包能力的光伏企業,今年1-7月開工量同比增長60%、組件產品銷售增長78%。據了解,中盛光電除鞏固傳統市場,還開辟了英國、羅馬尼亞、澳大利亞、南非等新興市場,新興市場的銷售貢獻占比已由去年的10%提高到30%。
經歷發展初期的大起大落,光伏行業正面臨“二次起步”。今后發展只有更理性,在商業模式、系統集成、新品研發、成本管控等方面苦練“內功”,才能走得更遠。
今年7月,國務院出臺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八條意見”,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出臺配套措施,關鍵一條就是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涉及提高準入門檻、加快兼并重組和落后產能淘汰。由于前一輪擴張確實造成低端產能過剩,未來三五年將處在整合期,最終形成3-5家領軍企業集聚70%以上的市場份額,朝著高端化、品牌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多晶硅生產成本全球最低、產品單位能耗全國最低、全球領先,正是中能硅業努力的目標。逆勢奮進,中能硅業以技術革新換市場先機,成功開發出硅烷法多晶硅生產技術,2014年對現有工藝改造完成后,生產成本可降至10美元∕公斤,比2011年下降50%左右,遠低于全球太陽能原料巨頭美國REC公司的17美元∕公斤。
天合光能自主研發的多晶硅組件發電量和轉換效率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轉化率高出行業平均1.4個百分點左右。在普華永道旗下專業評比機構發布的全球光伏可持續發展指數中,天合光能排名全球第二、中國第一。
“骨干企業迎來轉機,但整個光伏行業尚未完全擺脫困境。”陳震寧表示,將按照市場規律,對重點企業實行“一企一策”,逐個解決發展難題,帶動整個產業走出“寒冬”。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