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朝鮮對外開放的信號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將目光投向了朝鮮。據海關統計,2011年中朝雙邊貿易額達到56.7億美元,同比增長62.4%。今年上半年,雙邊貿易額達到31.4億美元,同比增長24.7%,部分礦產品、服裝、電子等產品的貿易增長較快。
據統計,中國企業迄今累計對朝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已超過3億美元,在朝投資企業100多家,投資領域包括食品、醫藥、輕工、電子、礦產、紡織、化工、水產養殖等多個行業。與此同時,朝鮮企業對華投資金額也超過了1億美元,領域涉及餐飲等多個行業。
韓國銀行研究員崔志英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隨著中朝邊境經濟特區開發項目加緊建設,朝鮮對中國經濟依賴度將更加提高。盡管如此,但朝鮮對中國企業來說卻是一個充滿風險的國度。
朝鮮官方對中國投資的表態很好,朝鮮羅先人民委員會副委員長蔡松鶴表示,只要在朝辦企業,所有問題投資人說了算。朝鮮國家方面不會把外商投資人的財產國有化或征收,如發生不可避免的理由要國有化或征收,應給予補償。
蔡松鶴說,朝鮮方面給予赴羅先經貿區的投資者以絕大部分的自主權。無論外來投資人在羅先經貿區成立合資、合作還是獨資企業,企業的管理和經營方式完全可以自由選擇。在經貿區內的企業所得稅率為結算利潤的14%,這比區外的25%的稅率低很多。
同時,對經營期在10年以上的外商投資生產企業從開始獲利的年度起,前三年免征收企業所得稅,之后兩年在50%的范圍內減征收;對服務型企業,第一年免征收企業所得稅,之后兩年在50%范圍內減征收;對總投資額達3000萬歐元以上的基礎設施型企業,前四年免征收企業所得稅,之后三年在50%的范圍內減征收。
蔡松鶴稱,朝鮮鼓勵外商投資人在經貿區內經營所得的利潤收入,可以自由地免稅匯往朝鮮國外。如果投資者的經營期限到期,也有權把從國外搬進的財產搬出到國外。雖然朝鮮開出了大量優惠、豐厚的條件,但其中隱藏著不可控的風險。
丹東市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王濤說,像朝鮮這樣的國家,在國家政權交接之后對外經貿采取的態度很難預測,違約、匯兌限制等風波恐怕是家常便飯。東北最大民營企業遼寧西洋集團此前在朝投資失敗,就是低估了其中的政治風險。這種情況的出現,顯示中國政府在對朝鮮投資方面還有一些功課沒有做,中國對朝鮮投資不僅要輸出資金,還要輸出市場制度,就像中國當初以特區來提供市場制度保護一樣。如果朝鮮做不到相應的改革,中國就暫時不要投資。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