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自5月以來,中國政府確定了強化“穩增長”的政策基調。除了加快審批項目、結構性減稅、保重點項目之外,貨幣政策則先后祭出了下調存準率和降息等重量級的放松工具。宏觀政策的放松正逢歐債危機持續惡化、中國宏觀經濟轉冷之時,因此放松政策并不一定能馬上見效,經濟下行的信號仍不斷出現,這給市場造成了一定的恐慌。近期國內A股的走勢就是當前市場心態的最好觀察窗。
悲觀情緒并不只是反映在股市中,在信貸市場,6月前兩周的數據顯示,銀行信貸增長緩慢但存款流失加快,顯示市場融資需求明顯不足;在地方政府,由于經濟下行和房地產調控帶來財政減收的壓力加大,地方政府希望突破房地產調控的呼聲加大;在學者和政策研究層,對于如何平衡“穩增長”和調結構也存在爭議……中國經濟下滑的大勢與“穩增長”的宏調政策交相激蕩,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大為增加。
面對這種形勢,下一步的中國經濟政策將如何調整?按道理,“穩增長”的經濟政策應該積極引導市場心態,如果市場有放緩的擔心,就應該以更大力度的放松來逆勢調整,打消市場的擔心。但今年的特殊情況在于,當前宏觀調控政策的微調有多重目標,“穩增長”并不是刺激增長,微調放松并不是要再搞一個“4萬億”,尤其是在國際環境不穩、國內又要進行高層人事更替的時候,保持經濟和社會穩定就成了最大的政治任務了。
6月所代表的第二季度即將結束,即將到來的7月是今年的一個關鍵時期。在這個敏感時期,國內在經濟政策上很可能暫時不會再出臺刺激政策,而是會靜觀其變,再出臺對策。
關鍵時期有如下幾層意思。首先,7月從自然時序上看是一個關鍵。7月既是下半年的開始,又是第三季度的開端。無論是經濟走勢,還是政策安排,都與這兩個時序的變更相連,如何判斷評估第二季度經濟的變化?如何確定第三季度經濟政策調整方針?這些問題都需要在這個當口謹慎評估。
第二,中國經濟決策的流程在7月需要一個停頓和評估。按慣例,國務院通常在7月間要安排務虛會,即各線、各口或各片,也就是不同的行業、產業或大的地區(如長三角、華北等),需要分別向國務院領導匯報,國務院也會靈活地舉行相關會議,研究相應的工作,制訂相應的對策。在過去,這應該是“北戴河會議”的一部分內容,但自中央取消北戴河夏季辦公會以后,這些工作仍需要在北京或其他地方來進行。
第三,“十八大”因素。今年要召開“十八大”,雖然外界曾對會期有過猜測,但目前看來,十月按期召開“十八大”的可能性很大,目前的準備都應該按第四季度舉行會議來籌備。從7月開始的第三季度,是“十八大”之前的最后一個季度。在經濟層面上為“十八大”會議要做的系列準備,必須要在由7月開始的這一個季度內完成。
第四,國內決策支持機構對宏觀形勢的判斷分歧,也使得決策層需要謹慎對待。目前,國內對下半年的經濟走勢存在不同看法,樂觀者多認為,中國經濟到第二季度就會見底,或者最多到7、8月間就會見底,不會再有下滑。而悲觀者則認為,中國經濟放緩可能持續的時間更長。在分歧存在之時,政策宜以穩定為主。據了解,有接近高層的智囊機構研究認為,目前不宜主張再推出刺激經濟的政策安排,相信現有的“穩增長”的四項主要措施,已經足夠維持經濟平穩運行。
綜合來看,雖然今年迄今中國經濟增速在不斷下滑,但在中央判斷一切仍在控制之中、經濟放緩可以承受的情況下,短期內不太可能再出臺大力度的刺激政策,決策層將在這一關鍵時期加強評估國內外經濟走勢和前期政策的效果,以對下半年乃至明年的中國經濟政策做出冷靜的定奪。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