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作為全球兩大造船國,最新信息顯示:上一輪下行周期已到谷底,正迎來新一輪上升期。江蘇是全國造船第一大省,上半年新接全球兩成訂單,該如何把握好未來機遇期?
市場復蘇,骨干船企“3年不愁吃”
上月中旬,中國和希臘簽訂19個商貿合作協議,造船是重頭戲。泰州口岸船舶(位置評論新聞)收獲8條散貨船(船型船廠買賣),價值2.15億美元;工銀金融租賃、國家開發銀行與希臘船東簽訂20億美元合作協議,部分訂單由揚州大洋船廠生產。“訂單明年上半年開工建造,2017年上半年交付完。”口岸船舶副總經理楊春透露。
在中國船級社(位置聯系)江蘇分社總經理范強看來,希臘是航運大國,掌握了全球20%的船隊,此次簽訂多個新船訂單,印證航運和造船市場正在恢復。
船市恢復的動力來自哪兒?“一是全球經濟正在復蘇,二是行業深度調整后壓縮了一部分低端產能,三是老舊船型淘汰釋放了市場需求。”作為國內最知名的船用曲軸生產商,馬建興介紹,上半年曲軸價格同比提高5%,為了及時拿到產品,船廠主動與配套商簽訂合作協議,“這樣的‘倒插門’以前哪敢奢求”。
剛出爐的“半年報”顯示,江蘇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均居全國第一。其中,手持訂單量同比增長近80%。
“全球造船業有個規律,5年一個周期。”省經信委副主任秦雁透露,走訪很多船企,2017年以后的訂單不太敢接,主要是船價難以把控。
好中有憂,低端產能應加快淘汰
機遇來臨,是否可以大干快上?“經歷了上一輪起伏,大家理性多了,投資熱潮不會重演。”揚子江船廠(位置評論新聞)董事長任元林介紹。
最新統計,我省造船產能利用率在74%左右,盡管比去年提高近10個百分點,但仍有低端產能,占用了土地、岸線等稀缺資源。按照我省確定的時間表,將在4年內化解1000萬載重噸低端產能,其中今年化解275萬載重噸,由12家企業承擔。除了已明確的化解目標,今后我省還將根據環保、安全、能耗等準入標準動態實施差別化政策,對長江沿岸布局不合理、資源能源浪費、污染嚴重、安全隱患突出的小型造船企業及修理、拆解等船舶企業實行關停并轉。
劇烈的技術變革和兼并重組使行業分化加劇,市場的“二八定律”開始顯現,80%的訂單集中落在20%的船廠,集中度有明顯提高。目前我省排名前五和前十的造船企業,造船完工量已分別占全省的53.9%和78.4%,但與韓國相比,產業集中度仍有提升空間,以提高整體競爭力和話語權。揚子江船廠整體收購江蘇長博造船(位置評論新聞)廠,并與泰州鑫福船廠聯合重組,投入20億元完成技術改造,建成超大型集裝箱船(船型船廠買賣)生產基地。招商局重工整體并購江蘇海新船務(位置評論新聞),加快向海工裝備轉型,已簽訂18.4億美元的合同。
巧抓機遇,產品創新永不過時
當很多船廠琢磨如何抓住機遇時,揚子江船廠已將1萬標箱的集裝箱船升級到1.9萬標箱。到明年,揚子江的造船完工量將占全國份額提高到1/10。
一個系列的產品撐起一片天。南通明德重工(位置評論新聞)自主研發出2.4萬噸不銹鋼(產品庫求購供應)化學品船(船型船廠買賣),比標準的2萬噸船舶稍大,但日均耗油量僅為16噸,是同類船的最好水平。目前公司已獲得10多艘訂單,預計今年的不銹鋼化學品船訂單數量及金額均躋身全球第一。
造船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對精細化管理要求很高,我省就有一家大船廠因經營不善陷入困境,至今未能緩過神。“經營策略得當,保證高價船‘零撤單’;內部管控到位,杜絕因生產原因造成的延期交船;成本精打細算,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明德重工董事長季風華透露。
相比兩大國有造船集團,民企為主體的江蘇造船業現在是不愁訂單但愁錢。“信貸收緊首先遭殃的是民企。”韓通重工董事長孟成君建議,對生產經營狀況好的骨干船企和實力強、信譽好的船東訂單,應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不再簡單按企業所有制“一刀切”。
- [責任編輯:Mango]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