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租賃積極“下海”
7月1日,中集集團人士透露,以上合同均是中集集團提供的“融資租賃+設計一體”的方案。以此方式,可以助推中國造船行業的轉型及海工產品更多走向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一年中,不僅僅是資金雄厚的企業,甚至是金融企業開始更多進軍船舶、海工的融資租賃產業。以工銀租賃為例,其擁有船舶200余艘;民生租憑則憑借“飛機租賃”和“船舶租賃”兩個大塊頭行業晉身國內金融租賃三甲。
在世界船運行業回暖及融資租賃業務推動下,我國造船業亦開始走出困境,出現復蘇跡象。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1-5月,全國承接新船訂單347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08%,接單量持續蟬聯世界第一。
作為國內融資租賃巨頭,2013年,工銀租賃與中國進出口銀行合作,啟動法國波邦集團15億美元51艘海工輔助船租賃項目。工銀租賃副總裁紀福星表示,此類項目可以支持國內造船企業,對于推動其“走出去”釋放過剩產能有重要作用。
需求促成合作
作為世界第三的集裝箱航運公司,6月25日交付的集裝箱船僅僅是達飛與中集所簽合同訂單的第一艘。根據合同,中集將為達飛建造10艘集裝箱船舶,每艘船造價8200萬美元,合同總值超8億美金。
“達飛項目是中集集團首次涉足船舶租賃業務,但2007年以來融資租賃行業呈現加速發展態勢,中集審時度勢,迅速進入這一領域。”中集資金管理部總經理曾北華表示。
作為項目總包方,由中集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作為船東,由中集上海海工研究院作為船舶設計方,為客戶達飛提供融資及船舶設計服務,由中船重工集團、江蘇新世紀船廠(位置評論新聞)作為船舶建造方,建造新一代環保經濟超大型集裝箱船,為客戶提供了從設計到建造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事實上,不僅僅是中集集團,在過去三年中,伴隨著中國海工裝備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融資租賃機構開始將觸角伸向海洋工程租賃領域;而今年初以來,在航運市場繼續保持弱復蘇的形勢下,造船業亦重新成為融資租賃行業的新寵兒。
2013年11月,工銀租賃成功嘗試推動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出口,與中國進出口銀行簽署融資協議,用于支持購買太平洋造船(位置評論新聞招聘)集團有限公司設計建造的51艘海洋工程輔助船(船型船廠買賣),并出租給法國波邦集團;2014年年初,民生租賃在東疆保稅港完成了總價7.4億元的船舶融資租賃出口業務,是以融資租賃的方式將購買的江蘇南通熔盛重工(位置評論新聞招聘)的三艘船租給境外的公司。
在南通中遠船務(位置評論新聞招聘)總經理倪濤看來,目前所說的船舶產業產能過剩,是指船廠的生產能力過剩,“但是對于特定的產品不過剩。部分類型船舶現在需求量很大,但是船廠沒有資金和能力墊資造船,這時就引入金融機構來做支持。”
據中集船舶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胡安康介紹,國際客戶的需求在不斷增加。不僅僅是達飛,中集還與地中海船運公司(MSC)簽署合約,建造十多艘集裝箱船舶,合同超10億美元。
在國內需求方面,中國在國際航線上航行的船舶近1/3處于老齡化狀態需更新。在現金流緊張的情況下,國內船東同樣愿意采取船舶融資租賃方式。
船舶融資租賃發展迅速
自2008年以來,國內船舶融資租賃業務得到迅速發展,已僅次于銀行貸款,成為船舶融資的第二大渠道。
中遠船務人士亦表示,公司正在通過與金融機構合作的方式,將鉆井平臺(船型船廠買賣)等海工裝備推向國際市場,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化解國內過剩產能;另一方面,通過金融創新,能夠使企業的經營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目前,中遠海工與巴西、新加坡等企業都有這方面的合作或合作意向。
“我們與達飛首艘船從簽約到交付歷時18個月,其余船舶會陸續交付,預計2016年全部完成,租賃期暫定為12年。”胡安康表示,12年之后,船東是續簽合同還是買下輪船,屆時可以再談判。
中國第四大造船企業揚子江船業(位置評論新聞)(控股)有限公司一位高管表示,國內的人民幣融資成本相較于國外高出不少,故此國外客戶更傾向于在海外融資。“但金融危機之后,歐美金融企業信貸收緊,由此給國內企業機會。”
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013年中,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凈利狂飆猛進,凈利增速區間為30%-40%。此中,增速最高的是工銀租賃,2013年凈利增速為83%。
“同時為了降低融資成本,很多企業會到香港去成立子公司,主要有兩層原因:外管局對外匯出境控制比較嚴格,手續頗為繁瑣;在香港可以以較低成本融到資金。”上述揚子江船業高管表示。
曾北華對此坦言,中集擁有全球600億低成本融資平臺;經過5年實踐,融資租賃公司初步形成面向主流市場的金融總包服務能力。“我們2013年融資租賃業務總資產做到100億,今年可以再增加80億。”
- [責任編輯:Mango]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