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終于公布了3月份的信貸投放數額,其巨大的規模會注定讓市場人士再次大吃一驚。央行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金融機構3月份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1.89萬億元,同比多增1.61萬億元;而加上前兩個月信貸投放的同樣飆升,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4.58萬億元,已完成今年目標5萬億的90%以上,也超過了以往年份的全年信貸額!
觀察3月份信貸結構,可以看到目前信貸增長對經濟增長將作用于何處。3月單月,銀行投放的居民戶中長期貸款數額達到1145億人民幣,而今年前兩個月則分別為593億、137億,考慮到居民戶中長期貸款主要以長期住房抵押貸款為主,這與目前全國樓市成交量的回暖趨勢是相一致的。有了商業銀行的資金支持,樓市成交量的回穩將愈加穩固,并可能最終使得數月后主要樓價重回升勢。在3月份1.89萬億的信貸結構中,企業票據融資有3691億,占比僅為19.5%,這與前兩個月票據融資占總貸款增長41.3%的比重差距明顯;3月份企業中長期貸款投放額達到7893億,其余大部分是企業短期貸款,這樣的貸款結構不僅能對政府主導的基建項目給予大力度的融資支持,也將為很多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較為充足的現金流量。從發展趨勢上來說,政府對基建項目的大舉融資仍將持續,銀行貸款也將在其中繼續扮演最為重要的角色;隨著經濟信心的緩慢好轉,企業的融資需求也將越來越大,這些都意味著今后銀行貸款仍存在著較強的需求能力。由于凈息差收窄對銀行利潤造成的擠壓效應逐漸顯現,商業銀行的放貸沖動將貫穿全年,因為它要“以量補價”以保持盈利,因而,未來數月實現月均數千億貸款的高速增長是有堅實基礎的。
事實上,信貸高速增長的最大變數在于央行的信貸政策——如果信貸持續以萬億以上的規模飆漲,央行的窗口指導可能在未來數月再現。3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速已經超過25%,這個增速遠遠超出了央行年初設定17%的目標增速,并已經引起一些央行官員的憂慮。貸款增速過高、貨幣供應大大超越目標值,以及由此帶來的長期通脹風險,有可能會迫使央行采取措施適當地限制貸款過快增長;如果是那樣,不公開的“窗口指導”途徑很有可能被央行采用。
從更宏觀的層面來講,貸款發放是決定社會流動性是否寬裕的重要部分,目前貸款和外儲增長的形勢,已顯著改變了國內流動性的創生機制。今年1月份,外匯儲備減少326億美元,2月外匯儲備減少13.9億美元,3月外儲增加417億美元。數值的劇烈變動主要源于,今年一季度非美元(主要為歐元)對美元匯率的大幅波動,導致非美元資產價值出現較大的變動;但即使拋出這個因素,也可得出國際短期資本很可能仍在總體上流出中國的判斷。這個判斷同樣也可從外匯占款的變動中得出——第一季度,金融機構外匯占款月均增加1400億人民幣,而這一數字顯著小于一季度月均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FDI)的規模。短期資本流出加上近期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凈回籠資金,使得一季度央行凈回籠現金473億元,同比多回籠了785億元。
在2008年以前,中國社會流動性主要是因對沖巨額的外儲而被動釋放本幣資金(即體現為外匯占款),而目前,情勢已經逆轉——貨幣的主要創生機制由外生的被動性對沖,變成了銀行主動的信貸創造。也就是說,在經濟緊縮的時候,國內資本流出雖傾向于使得現金投放越來越少,但銀行在政府壓力下卻能通過信貸投放不斷地創生貨幣,卻使得社會流動性在保持不斷的寬裕程度。而一旦這些流動性開始加速運轉,最先受益的就是如房屋、股票等資產的價格。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與目前信貸飆漲的規模相比,資本流出造成的緊縮效應只是九牛一毛,銀行系統的流動性將繼續寬松下去。這種情況的持續,將在資金面上為中國經濟“保增長”提供有力的支持,銀行系統寬裕的流動性將逐漸傳導至實體經濟方面,并首先帶動資本價格的上漲,中長期則帶來通脹風險(這顯然不是官方目前最關心的);信貸高速增長帶來的貨幣過度創生,將在今后降低央行繼續大幅減息和下調準備金的幾率,卻有可能引發央行對信貸規模“溫和”的窗口指導。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