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來,光伏市場的貿易戰越演越烈。在美國對華提出雙反之后,中國多晶硅企業反擊向商務部提出對美國和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貿易救濟立案調查。7月,歐盟光伏企業在又向中國光伏提出反傾銷申訴,如果歐盟委員會受理此次申訴,會在45天內決定是否立案調查。
全球光伏行業的不景氣,雖然產品價格和企業盈利的持續下滑是各國貿易戰的根源,但是產能嚴重過剩才是全球光伏行業的癥結所在。而雙反不能抵擋產品價格的持續下滑,反而增加整體損失。
中國光伏制造商在全球的激烈競爭中繼續步履維艱,并非像歐美企業反傾銷訴訟中形容的那般悠閑。在2012年上半年,由于多個市場補貼減少,美國對華反傾銷公布初裁結果,歐洲制造商也向歐盟提出反傾銷申請,中國光伏制造商的生產部分出現停滯。盡管部分制造商還維持合理的生產水平,大部分多晶硅生產商已經停產,2012年二季度中國多晶硅制造商的平均開工率已經跌破一半。
(1)美國對中國電池片企業雙反
美國商務部5月18日發布對中國出口美國太陽能電池的反傾銷稅初裁結果,美國計劃對不同的制造商征收31.14%到249.96%的高額反傾銷關稅。據稱,美國商務部將于今年10月份對這一結果做出最終裁決。據報道,天合光能和尚德的反傾銷稅率分別為31.14%和31.22%,另外59家牽扯美國雙反調查并提出請愿的公司反傾銷稅率為31.18%,其中包括:英利綠色能源、賽維LDK、阿特斯太陽能、韓華太陽能、晶澳太陽能和晶科能源等。而其他中國電池制造商將面臨249.94%的高額反傾銷關稅。
(2)中國對美國和韓國多晶硅企業提出雙反
7月20日,商務部發布公告,決定即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對原產于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調查。
此次針對韓國的反傾銷、針對美國的雙反調查主要是基于由江蘇中能、賽維LDK、洛陽中硅和大全新能源等代表國內太陽能級多晶硅產業提交的書面申請。2011年國內多晶硅產量8.4萬噸,進口6.46萬噸;今年1-5月國內產量3.5萬噸,進口達到3.4萬噸。其中從美韓兩國進口合計占比超過60%。而目前國內除了幾家較大的企業仍在生產外,八成多晶硅企業處于停產狀態。對于美韓兩國多晶硅雙反的實施將有利于促進和保護國內有一定實力多晶硅企業的發展。但同時,由于國產多晶硅成本較高,價格也相對進口多晶硅更高,對于光伏產業鏈下游企業意味著成本可能進一步上升,不利于其經營。
(3)歐盟對中國光伏企業雙反
來自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歐盟國家的25家企業組成一個聯盟向歐盟委員會提出申訴,要求對中國企業進行反傾銷調查。按照歐盟相關法律程序,如果歐盟委員會受理此次申訴,會在45天內決定是否立案調查。
某研究中心認為,歐洲是目前全球光伏最大的需求市場,如果征收雙反稅將對中國光伏企業造成嚴重損失,同時歐洲需求量過于龐大,中國企業短期也難以通過在海外兼并收購或直接投資等方式規避。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四大光伏企業聯合全國約40家企業呼吁歐盟慎重考慮發起反傾銷調查,呼請中國政府與歐盟立即展開高層對話,共同尋求解決方案。由于歐洲與美國不同,其產業鏈最大部分在光伏電站、多晶硅生產,光伏設備制造,與中國電池片、組件為主的產業鏈模式是互補和上下游關系。歐洲對中國企業征收雙反稅,無疑也將傷害本地多數企業利益,預計歐盟最終將不會對中國光伏企業征收雙反稅,即使征收稅率將遠低于美國雙反結果。
中國雙反醉翁之意不在酒
多晶硅“雙反”最大的意義在于給歐洲施壓,警告其不要跟隨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同時迫使美國在“雙反”稅率的最終裁定中作出讓步。如果貿易戰全面爆發,會導致我國企業進一步受到傷害。但日前25家歐盟企業上訴要求對中國太陽能產品進行調查等跡象表明,貿易戰似乎已經漸露苗頭。如果歐盟效仿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對我國光伏企業的殺傷力將遠遠大于美國。某研究中心認為,我們必須提前作好最壞的打算,一旦歐盟真的實施“雙反”,今后中國企業只能是閉門造車。因此,政府要加大對光伏下游市場開發的投資,才能讓上游與生產低端產品的企業有辦法“活命”。
另外中國光伏產業長久面臨著“三頭在外”的尷尬局面,即:原材料、設備嚴重依賴國外進口,而產品銷售市場集中在國外,這造成了我國光伏產業極容易受國外政策的干擾且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情況。大多數中國企業集中在產業鏈中下游勞動力密集、盈利能力薄弱的環節發展,進一步削弱了我國光伏企業抗風險的能力。所以中國光伏業不能只生產低端產品,也不能僅僅只做來料加工與組裝,必須鼓勵大企業往產業鏈下游延伸,做到能生產整個光伏發電站的配件以及牢牢掌握核心技術。同時,加大光伏并網發電的力度,并打通整條光伏產業鏈。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