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鋼鐵產能屢增不減,產業集中度低,在業內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
這些多年難治的頑疾,也讓搞了近60年鋼鐵的吳溪淳大為惱火。近日在2014“轉型發展鋼鐵強國之路”高峰論壇暨京津冀協同發展首鋼實踐研討會上,80歲的原冶金工業部副部長、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名譽會長吳溪淳再次發聲:我們鋼鐵行業的事,如果早點像現在反腐這么干,早就不是今天這個局面了。
淘汰令下的產能擴張
工信部日前發布了第二批2014年工業行業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共涉及10個產業的132家企業,這些產業涉及稀土、煉鋼、鐵合金等。其中,鋼鐵產業已經不是第一次被點名。
早在2010年6月,國務院就曾發布文件,要求堅決抑制鋼鐵產能過快增長,切實制止鋼鐵行業盲目投資、重復建設,2011年以前不再核準任何擴大產能的鋼鐵項目。
今年7月和8月,工信部連續公布兩批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第一批公布淘汰名單涉及煉鐵40家,煉鋼30家,第二批公布的只涉及到煉鋼2家,這意味著公布拆除的目標在銳減。
工信部副部長蘇波曾在第八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上表態,為確保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今年預期要淘汰落后鋼鐵產能2700萬噸。
但讓吳溪淳惱火的是,文件即使明確2011年不再核準鋼鐵項目,但現在看,“接到這個文件后,河北省擴大了多少產能,山東省擴大了多少產能,江蘇省又擴大了多少產能?”
在論壇現場,聽到臺上的厲聲發問,坐在場下的鋼企大佬們有的面面相覷,另一些人則將頭埋得很低,他們比誰都清楚,中國鋼鐵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已經十分嚴峻。
“文件說要國土資源部牽頭,對在建或已經建成的項目的違規建設用地進行查處,但查到誰了?我沒看到公布。”吳溪淳說。
昨日,蘭格鋼鐵網分析師張琳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幾年,從規范條件到公布符合條件的企業,再到點名淘汰的企業,政府一直用行政手段干預這個行業,其實就一個目的:減排,進而引導國內鋼鐵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其間,發改委還曾組織對2005年以來建設的鋼鐵項目進行清理,“當時討論的時候,我說的確工作量太大,清理現在的項目就行,但當時參加會議的發改委同志表示沒問題。”吳溪淳說,這項工作清理了這么長時間,沒看到報紙上登過一篇說清理哪里有問題。
艱難的60%目標
讓吳溪淳不滿意的,還有緩慢的兼并重組進程。
他說,大家都說鋼鐵產業集中度低,才造成市場的盲目競爭,問題是,產業集中度怎么提高,只是寫在文件上,解決不了問題。
張琳認為,加速區域內重組及深層次整合,是提高鋼鐵業整體競爭力的主要方式和渠道,“重組的實際意義并不是讓集中度的統計數字變得‘漂亮’,而是重組成一個相互融合的新整體,在資源、資本、物流等方面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增強其議價能力、銷售能力以及更完善的服務能力”。
但大量的事實和研究表明,跨區域、跨體制障礙阻礙了產業升級的步伐,并且很多已經并購的案例中,忽略了并購后的管理整合,出現“貌合神離、效率降低”等難題。
值得關注的是,2007年至2011年,國內鋼鐵產業集中度逐漸得到提升,前10家鋼鐵企業集團的粗鋼占比,一度從之前的36.8%一步步升至近50%。但到2012年,鋼鐵產業的集中度不升反降,前10家鋼鐵企業集團占全國粗鋼產量比重下降至46.1%。
張琳說,2011年以來,國內鋼企重組的步伐慢了下來,停滯的原因很多,行業景氣度低、體制障礙、利益分配障礙等都是阻礙因素。
2013年1月22日,工信部、財政部、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了鋼鐵行業兼并重組的目標和任務,提出,到2015年,前10家鋼鐵企業集團產業集中度達到60%左右,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影響力的企業集團,6~7家具有較強區域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明年就是2015年,去年前10家企業的集中度是37.49%,還有一年半時間,要達到60%,怎么落實?”吳溪淳表示,在國務院的文件上,大紅章子在那蓋著,但實際情況就是這樣。
在吳溪淳眼里,國內前十家鋼企產業集中度達到60%,如果以8億噸鋼為例,相當于這10家企業,平均每一家的鋼產量要達到4800萬噸,但“到現在,一個還沒有呢”。
他說,從實際執行看,政府出臺的前幾個文件基本要打水漂了,唯一的希望將寄托于2013年10月9日下發的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這個文件是新一屆政府指導下制定,重點推動山東、河北等省份結構調整,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積極性,整合分散鋼鐵產能,推動城市鋼廠搬遷,優化產業布局,壓縮鋼鐵產能8000萬噸以上等。”他表示,自己對于這個文件還多少有點信心,“現在抓深化改革方面力度很大,抓落實的力度很大”。
- [責任編輯:Sophie]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