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業萎靡不振、企業不斷倒閉破產的日子正在發生大逆轉。8月18日彭博新聞社一則消息稱,光伏產業正面臨著迫在眉睫的全球性太陽能面板短缺,這將一舉扭轉全球產能過剩引發的長達兩年的產業萎靡。報道稱,今年光伏電池板的安裝量將上漲29%,這也是自2006年以來全球第一次出現光伏電池板短缺的問題。不過也有一些觀察人士對此表示謹慎樂觀。
【解讀】光伏業8年來首面產能短缺 專家:不準確 不可能
報道稱,這一形勢的改變使得中國的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等制造商受益。而在短缺的情況下,制造商將優先向大型的公用事業規模太陽能發電場供貨,而小型的屋頂太陽能系統市場將受到威脅。
彭博援引IHS公司的太陽能分析師斯特凡·德哈恩表示,“電池和組件過剩的狀況已不復存在,目前太陽能行業已經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
邁哲華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咨詢總監曹寅表示:“這種情況確實在發生,最明顯的信號就是硅料價格的上升。組件供需情況也的確比前兩年好多了。這直接說明整個產業鏈現在都恢復了產能供需平衡,需求信號能通過價格直接傳達到產業鏈上游,以前產能嚴重過剩的時候價格信號其實是癱瘓的。”
彭博報道援引數據稱,該行業今年的全球光電裝機量可能多達52吉瓦(gigawatts),明年的裝機量可能為61吉瓦,較五年前的需求量超過7倍。而2013年的裝機量總計為40吉瓦。
光伏業大逆轉也在各家公司的財報中有所體現。
英利是目前全球電池組件出貨量最大的光伏企業,并在業績持續虧損的情況下,不斷增加出貨量。2014財年第一季度英利凈虧損額達到3.418億元,較上年同期的6.118億元虧損額大幅縮小;毛利率達到15.7%,同比飆漲282.93%。英利重申,2014財年其光伏組件出貨量將達到4至4.2吉瓦,同比漲幅預計在23.7至29.9%。
近年來英利董事長苗連生的那句,“企業奔跑在光伏產業發展的道路上更像一場馬拉松,比拼的不僅是誰跑得快、跑得早,更是誰能更堅持到最后”,似乎也正在得到應驗。
據業內人士披露,英利廠區發貨平臺擺滿了太陽能電池組件,發貨車多了起來,這與之前相對冷清的形勢對比變化明顯。
而晶科能源剛披露第二季度財報也顯示,出貨量迅猛增長,凈利潤同比增長186%,晶科已經連續五個季度盈利。
一些廠商也開始擴大生產。如今年5月,加拿大太陽能公司與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打造合資公司,開始在中國建造新的電池工廠。
不過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表示謹慎的樂觀,他們認為,目前可能僅是裝機的春天,而不是盈利的春天,整個行業的持續性的回暖仍有待觀察。
連線兩位光伏業界觀察者,聽聽他們怎么說:
中國太陽能學會秘書長 孟憲淦:
我認為“短缺”的這個說法不太可能:現在不論從世界還是中國,產能都有些過剩。問題是什么樣的產品短缺。
從市場的需求看,我們希望看到轉換效率越來越高,價格越來越低,達到“平價上網”的目標。
這一類的產品,也就是“高端產品”肯定是需要的。而目前中國的產品和美日的產品相比還是處于中低端。所以,現在不是說我們的產品供不應求,而是高端的產品供不應求。
中國的光伏產能非常大,現在中國的光伏產能能滿足世界的需求。當然,國內的光伏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現在的產能基本一半可以內部消化。現在的出口的國際市場也在多元化,這就讓我們的市場開發比較合理。但是總體上,我們的產業還沒有走出困境,尤其在債務上,去年也只有兩個企業盈利。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光伏研究中心主任 紅煒:
1. 這個提法雖然很引人矚目,但判斷不一定準確。
2. 報道中“2006年以來”的時間劃定上不準確。04年到11年都是光伏產業高速發展階段,其中04到08之間是在真實供求關系調節之下的理性高速增長階段。到了08年到11年之間,尤其是中國對市場的誤判,造成了非理性的增長,也是產能過剩和開始進行產業調整的原因。
3. 供不應求一定是發生在有競爭力的企業,而并非整個市場。從全球光伏產業供求來說,還沒有到“供求合理,供不應求”。
4. 雖然還處于供大于求的情況,光伏產業的供求合理在加速到來。從數據上看,12年的光伏行業產能約為60GW,而需求是30GW左右,13年的這兩個數據是65GW和35GW左右。中國今年朝著14GW的目標,就全球而言可能在35GW-40GW之間。未來全球光伏終端市場將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長。按照經濟學上講供大于求10%-20%是比較合理的區間來看,光伏市場達到這個合理區間是可能的。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Yueleil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