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鐵合金市場定價權一直掌握在下游鋼廠手中,價格并不是由占成本比重最大的電價或礦價決定。特別是像河北鋼鐵、沙鋼等這些具有標桿意義的鋼廠,每個月的招標價格漲跌直接影響硅鐵、錳硅的價格走勢。
廣西某鐵合金生產企業負責人告訴期貨日報記者,鐵合金生產企業在產業鏈中無法擺脫弱勢地位,一方面是因為鐵合金產能過剩比較嚴重,供大于求現象明顯;另一方面鐵合金生產廠家參差不齊,地域差異明顯,小型企業的生產成本比較低,整個行業出現了“劣幣驅良幣”的現象,惡性競爭制約了整個行業的議價能力。
據了解,在現貨貿易中,鋼廠招標結算一般是7個工作日內開具增值稅發票,之后一個月內全額付款,給6個月承兌匯票。不過,隨著鋼鐵行業整體不景氣以及銀行抽貸、限貸,鋼廠付款情況逐年變差。
上述鐵合金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稱,目前鋼廠給鐵合金生產企業都是承兌匯票,“大型企業的承兌會好一點,其他企業的承兌一般是3—6個月,絕大部分都是6個月左右”。
與此同時,在承兌匯票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據介紹,以前鋼廠給鐵合金生產企業的都是五大國有銀行的承兌,現在卻是地方銀行、信用社的承兌,而地方銀行和信用社的票據有些不能貼現,必須等到票據到期,鐵合金企業承擔的風險無形中被放大。
現貨貿易違約風險增大,借助期貨市場或許能夠扭轉這一局面。業界分析師告訴記者,“目前多數鐵合金生產企業在鋼廠的拖累下,資金狀況不佳,通過期貨市場操作比與鋼廠合作的風險要低”。她認為,鐵合金期貨的上市將加快鐵合金價格市場化,鋼廠招標定價的模式也有望被打破。
事實上,深受招標定價模式之苦的鐵合金生產企業,也迫切希望鐵合金期貨能夠改變以往鋼廠“一家說了算”的定價模式。“我們都希望鐵合金期貨能夠提高行業的議價能力。”上述鐵合金生產企業負責人直言。
不過,寧夏某鐵合金生產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鐵合金期貨與現貨的價格還處于背離狀態,能否改變定價模式最終還要看鋼廠的參與情況。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為止,國內最大的鋼鐵生產企業——河北鋼鐵集團還沒有參與進來。一位不愿具名的華東地區鋼企人士也表示,作為新上市品種,鐵合金期貨能否吸引鋼廠進來參與,還得觀察一段時間。
鑒于此有關媒體高級研究員劉秋平認為,從目前的運行態勢來看,現在說鐵合金期貨上市改變鋼廠的招標定價模式還為時尚早,“鐵合金產能過剩比較嚴重,鋼廠對鐵合金定價還是有主導權,只能說鐵合金期貨在定價過程中的影響力正在逐步加大”。
不過,也有鐵合金生產企業人士表示,鐵合金期貨上市后成交比較活躍,后期隨著相關企業參與度的逐步提高,鋼廠必然會接受鐵合金期貨,“這是大趨勢”。(來源:期貨日報)
- [責任編輯:Sophie]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