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國家安監局近日聯合下發《關于遏制煤礦超能力生產規范企業生產行為的通知》(下稱《通知》),將限制煤炭產量從協會組織的行業自律上升為主管部門正式下發文件。
中國煤炭行業此前把產業復蘇的希望寄托于限產,而《通知》則將重心放在了“遏制超產”上,同樣也是為了限產。
然而,歷史證明,沒有實現納什均衡的價格聯盟難以持續。煤炭企業在實際操作中也有多種方式規避掉限產的約定,以求在價格回暖的時刻獲利。這是所有價格同盟必然要面對的問題。
超產與限產
去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煤炭行業平穩運行的意見》(下稱“104號文件”),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此后多項政策建議都以該份文件為依據。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表示,應企業的要求協會在7月底組織召開了14戶特大型煤炭企業主要領導的座談會,分析形勢、研究落實104號文件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煤炭企業在這次座談會上形成了多個共識,其中第一個就是“必須嚴格控制總量”。
“按照104號文件的要求,要貫徹產能登記、加大違規生產的查處力度,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力爭將今年的煤炭產量壓減10%以上,維護市場的供需平衡。”王顯政說。
從104號文件原文看,提出科學調控煤炭總量的措施當中主要是:要求煤炭企業必須嚴格按照核準的煤礦建設規模和生產能力組織生產、提高行業準入條件、停批和逐漸淘汰小煤礦等。但并未提出要煤炭企業對已有的煤炭產能進行壓縮。
從已披露的內容來看,《通知》同樣亦為重點管理“企業超產”的問題,而非壓縮產能。
《通知》稱,所有煤礦要按登記公布的生產能力和承諾事項組織生產,煤礦年度原煤產量不得超過登記公布的生產能力;所有未經核準但已建成并組織生產的煤礦,一律停產;所有未取得采礦許可證和安全生產許可證的煤礦,不得投入生產;對違規超能力生產的煤礦責令停產整頓、暫扣安全生產許可證和礦長安全資格證。各省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要按屬地原則,將所有已登記煤礦生產能力情況和煤礦簽訂的《煤礦按照登記公布生產能力組織生產的承諾書》,于2014年8月31日前上報國家相關部委。
中國煤炭行業人士介紹,目前國內有不少煤礦存在超設計能力生產的問題,在行業興旺時期尚看不出太大影響,但在行業轉冷之后,則加劇了產能過剩。因此,遏制超量生產,實際上就能實現控制總量。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姜智敏表示,部分煤炭企業還將可能因為安全、環保指標不合格而遭到“核減產能”,但這不會成為全國范圍內的普遍現象。
央企表態限產
在《通知》發布之前,中國最大的兩家煤炭企業——神華集團、中煤集團已經開始了限產。
神華集團7月底宣布開始限產減銷,今年將限產5000萬噸,減銷6000萬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中煤集團獲悉,8月份中煤集團生產計劃比原計劃減少300萬噸,減幅17.44%。8月1日至10日完成原煤產量449.4萬噸,比原計劃減少106萬噸,減幅達19%;港口下水商品煤鐵路外運量比一至七月日均減少6.13萬噸,減幅25.1 %。今年下半年,中煤集團主動限產2000萬噸。
行業巨頭率先表率,分析人士預期會引發其它煤炭企業跟風限產。不過,也有行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限產行為仍有可能施展“障眼法”。“把一個已經接近停產的礦說成限產,那就不是真的限產。”該人士說。
除了行業內的信任難題,即便少數大型煤炭企業在限產上達成一致,一些中小煤炭企業亦可以趁此時機增加產量,使得整個煤炭限產陷入“囚徒困境”。
這也正是《通知》提出“登記公布的生產能力”的原因,讓煤炭企業產業更加透明,從而對“超量生產”形成制約。
不過,2006年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同樣聯合發布過一份《關于遏制超能力生產的緊急通知》,在8年前就提出要“有效應對產能過剩”。2013年中國煤炭產量約36.8億噸,比2006年增長了近58%。
分析人士指出,《通知》公布措施仍缺少足夠的約束力,難以持續發揮限產的效果。(21世紀經濟報)
- [責任編輯:Sophie]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