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并開展若干新的(自貿區)試點”,《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句并不起眼的話就像一個導火線,迅速引爆了各地申報自貿區的熱情。
5日的下午,遼寧省長陳政高和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就分別在全國人大代表團會議上提出了在當地設立自貿區的建議。接下來,四川、陜西、貴陽、安徽、河南、江蘇、天津、廣東、福建等多個省市也紛紛在兩會上表達了申報自貿區的愿望。
事實上,自去年7月上海自貿區獲批以來,全國各地就開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據公開材料顯示,各地至少已有26個省份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寫到要申報自貿區的,省級政府工作報告中未提及申報自貿區的,只有貴州、山西和甘肅3省。
“這一輪開放的‘班車’,遼寧無論如何得上去,無論如何不能落下。”陳政高這一番話開門見山,既顯示出各地地方長官申報自貿區的急切,也透露出本輪自貿區熱背后的緣由。
海關特殊監管區、進出口加工貿易區,這些被賦予特別優惠政策的園區所帶來的示范效應,使得各地對自貿區,這個代表著更高級別、最新動向的新事物趨之若鶩。
雖然各地熱情高漲,但并非所有的地區都能如愿以償。自貿區年內或許擴圍,但數量有限。在這一輪炙手可熱的自貿區申報熱潮中,誰能如愿以償?
“有的地方應該批,有的地方不應該批,關鍵還是要看他們設立自貿區實際想要干什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監會原主席劉明康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的采訪時如是說。
據悉,在此輪自貿區爭奪戰中,各地打出了差異牌。比如山東強調中日韓合作,天津突出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福建強調了對臺優勢等。還有個別省份,將省內數個申報自貿區的城市捆綁在一起,由省級政府統籌推進,以提高獲批的勝算。
為了加大獲批的勝算,近期多個省份還對原有的方案進行了調整,根據中央的思路重新上報了新的方案。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調整方案正逐漸向“要改革”的方向靠攏,但不排除一些地方仍抱著“拼政績、要政策”的思路來申請的。
眾多省市申請自貿區,在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府參事室主任王新奎看來,這本身是個好現象,但他也隱約感覺有些不太對,“覺得他們還是把自貿區當做過去跑馬圈地、搞基礎設施建設、以招商引資為目的的工業園區的居多”。
其中許多對自貿區的目標定位有“路徑依賴”,不知不覺中重蹈了“要優惠政策招商引資”老路,極易形成一個一個的改革“孤島”,難獲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紅利溢出效應。王新奎說。
但在決策層看來,自貿區與已有的監管區不同,不是傳統地提供稅收優惠政策,它主要是通過制度的創新釋放制度的紅利和開放的紅利,屬于擴大開放的試驗田。
以上海自貿區為例,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上海自貿區的關鍵是進行投融資體制的改革,這是習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反復強調的。
“但一定要按照它設置的初衷,圍繞著準入前的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特別是負面清單這個設計來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的試點。”對于是否可復制,朱光耀認為,關鍵還是要看試點的情況。
“上海自貿區實際上是一個體制和機制的試驗田,需要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體制和機制,而不是可推廣可復制的優惠政策。”商務部部長高虎城7日在兩會記者會上明確表示,要在體制機制上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統籌安排之下,在其他地區有序地推開。
汪洋也直言,“大家都覺得這是個政策,我要拿,但這個政策到底是什么,還沒有真正劃分清楚。”在他看來,中部地區應該從實際出發,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然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改革試點,這樣更容易得到中央支持。
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強調,搞自貿區要因地制宜,不是政策攀比,更不是國家給的保險箱,擔的是責任,負的是使命,其中有相當的風險,“不能一哄而上,應科學規劃,謹慎布局”。
- [責任編輯:Mike.zha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