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談判的失利,再一次刺痛了“大宗商品定價權”這根國內企業最敏感的神經。從2002年至今,進口鐵礦石價格已經由不足30美元漲到150美元,而鋼材價格僅由2000元左右漲至目前的4400多元。“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的定價權,幾乎全面崩潰。”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16日直言,“中國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大宗商品定價權的缺失”。“中國因素”成為世界市場的熱點,但這顯然是尷尬的“被熱點”。如何破解“中國買什么,國際市場就漲什么;中國賣什么,國際市場就跌什么”的怪局,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利益?姚堅指出了破解這一困局的三大途徑:整合國內市場;有效利用反壟斷法及WTO規則;利用中國大市場地位,采取多種金融手段,通過在國內建立期貨市場等增強對價格的影響力。“在國際市場中,雖然我國占65%的鐵礦石進口量,但是沒有發言權。”姚堅表示,事實上,不僅是鐵礦石,石油、銅、糧食等大宗商品的進口也面臨類似局面:供需矛盾突出,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加,海外收購遭遇阻力,對市場的非理性波動只能被動適應。一位摩根士丹利專家曾一語中的:“中國要買什么,我們就趕在他們之前買入。”這顯然不是中國企業愿意看到的。而我們一直呼吁要重視用大家都聽得懂的“國際語言”,如反壟斷來解決國際貿易中的問題,這次商務部的表態意味著有關部門終于將其放在了戰略高度來看,這從長遠上講是有重要意義的。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