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來焦煤及焦炭總體供需偏寬松,價格有下行壓力
1、焦煤及焦炭產能在2014年將進一步釋放,供給壓力難緩解
自2013年以來,焦煤及焦炭均延續增產態勢:截止9月,我國煉焦煤累計產量為4.24億噸,同比增幅為4.7%;累計供應盈余為2056萬噸,自年初以來持續增加。同期焦炭累計產量為3.56億噸,同比增速為8.2%。
此外,截止2013年10月,煤炭開采及洗選業固定資產累計投資額4269億元,同比增加1.3%。雖然增速較上年度明顯放緩,但因2011年投資增速過快,從2-3年產能釋放周期看,2014年煤炭行業在后市面臨較大供給壓力,即焦煤及焦炭預期未來供給充足。
2、環保因素影響待定,但預計2014年粗鋼產量增速仍將放緩
從調控政策看,2013年9月多部委聯合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要求相關地區至2017年,淘汰落后產能及壓產總計約1.25億噸,年均任務量為2500萬噸,約占2013年粗鋼產能(預估值為10.2億噸)的2.5%左右,占比相對有限。
而按中鋼協數據,2013-2015年我國計劃新增煉鋼產能為1.3億噸,大于上述規劃淘汰量。另迫于壓力,相關地區政府可能階段性執行限產及減產,但從歷次鋼鐵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表現看,其能否持續貫徹執行尚存疑問。
故綜合預計削減產能、潛在新增產能及地方政府執行力看,環保因素能否實質性減少鋼鐵供給尚不確定。
但從經濟性看,未來粗鋼產量增速放緩則有較大可能性。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10月,我國粗鋼累計產量為6.52億噸,同比增幅為8.27%,增速相對穩定。
此外,截止10月,重點鋼廠鋼材庫存為1278萬噸,同比增速則高達23.2%?砂l現2011-2013年,長材社會庫存低點基本持平,而板材社會庫存低點則更是下降。綜合鋼廠及中間商庫存變化情況看,可判定鋼廠向下游貿易商壓庫存能力明顯降低,即議價權減弱。另從蘭格鋼鐵流通業PMI走勢看,預計后市中間商囤貨補庫意愿將進一步走弱。
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未來下游終端需求將放緩。故在中間商及終端需求預期均減弱的情況下,從理性角度看,后市鋼廠降低粗鋼產量增速可能性較大。
3、焦化廠及鋼廠爐料庫存均處高位,抑制后市補庫需求
另從驗證指標--庫存看,截止11月18日,國內樣本鋼廠及獨立焦化廠焦煤庫存為811萬噸、447萬噸。從環比看,自7月以來二者均持續大增,對該階段焦煤大漲有直接提振作用;但從同比值看,焦煤庫存則處于明顯高位,而在粗鋼產量預期放緩為大概率的背景下,預計后市鋼廠及焦化廠補庫意愿將弱化,即焦煤續漲驅動力減弱。
此外,截止11月18日,國內大中型鋼廠焦炭庫存水平為14天,低于2011,2012年同期水平,這也從側面印證鋼廠囤積原料的需求減弱。
綜合看,預計未來焦煤及焦炭供給將進一步增加,而鋼鐵行業需求則預期放緩,使得其供給將轉向寬松,進而對二者構成向下壓力。
三、預期2014年鋼鐵需求增速放緩,鋼廠利潤不佳將壓制礦價
1、基建類固定資產投資或放緩,降低工程機械用鋼需求
截止2013年10月,我國基建類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為7.31萬億,同比增幅為23.14%,雖然較去年處于高位,但從環比值看,其放緩跡象明顯。而與此高度相關的工程類機械產量增速放緩或仍處負增長態勢:同期而言,起重機累計產量同比增幅為8.15%,挖掘機累計產量同比減少6.34%,壓實機械累計產量同比增加7.13%,混凝土機械累計產量同比增加3.52%。
需注意,未來鐵路基建投資或仍維持相對較高的增長態勢。按”十二五”規劃新增里程2.9萬公里計算,預計總投資規模為4.42萬億元。參照相關機構數據,分解至各年度:(1)中性情況下,預計2014-2015年鐵路行業投資增速分別為8.9%和8.2%;(2)樂觀情況下,二者增速分別為25%和6.2%。
而截至2013年10月,我國鐵路基建累計投資額增速為6%,延續年初以來不斷放緩的走勢。綜合上述數據看,鐵路行業投資增速放緩為大概率事件。
從鐵道用鋼產量結構看,其在鋼材中占比不超過1%。因此,即使未來鐵路投資有大幅超預期增速,其對鋼材總用量推動力應有限。
另從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來源情況看,截止10月,國家預算內資金累計同比增幅為16.3%,國內貸款資金累計同比增速為16.2%,自籌資金累計同比增速為20.2%。從財政支出角度看,因政策導向為“不會進行大規模刺激投資”,故預算內資金這一供給渠道后市仍偏緊。而在未來宏觀貨幣政策中性偏緊的預期下,信貸規模管制放松的可能性較小,而資金面利率向上的概率則較大,這從M2增速下滑的現象中得到印證。因此,另外兩大資金供給渠道—國內貸款和自籌資金增速預計也將受限。
當然,地方政府基于現實的政績考核壓力,可從其他渠道,如發行城投債和基建類信托。但在地方債清理以及銀監會嚴控信托類資產風險的背景下,預計其后市滿足基建投資資金需求的能力不足。
截止2013年9月,城投債累計發行量為6015億,同比增加10%;而截至10月,基建類信托累計發行量為571億,同比減少43%(見圖15和16)。該兩項數據驗證了上述推測。
綜合看,后市基建類投資增速放緩可能性較大,也意味著工程機械類用鋼需求也將減少。
2、房地產業調控政策預期偏緊,不利建筑用鋼量增長
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10月,我國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為8.95萬億,同比增幅為20.49%。而10月百城住宅價格指數同比增幅為10.69%,環比增幅為1.24%,二者均連續第12個月上漲。
顯然,在房價漲勢難以遏制的情況下,管理層出臺新調控政策或者加碼既有政策力度的可能性亦隨之增加,如市場普遍預期的長效機制—征收房產稅在未來出臺概率較大,這或使房地產業投資增速下滑。
以先行指標—土地購置面積為例,截止10月,其累計值為2.67億平方米,同比減少3.6%,以連續多月下滑,這亦體現了市場相關主體的悲觀預期。
3、制造業投資預期偏平穩,機床用鋼難有明顯起色
截止2013年10月,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額為12.13萬億,同比增加19.06%,持平穩態勢,但較去年明顯下滑。相關類的機床產量也有類似表現,同期金屬切削機床累計產量同比減少8.3%,數控金屬切削機床累計產量同比增0.35%,金屬成形機床累計產量同比減少3.4%。
在新一屆政府“主動調低GDP增速,調結構”的導向下,預計未來制造業投資增速將維持平穩或呈下滑態勢。而作為耐用品,在下游需求增長放緩的預期下,預計機床行業主動減少供給為合理策略,即利空機床類用鋼需求。
綜合上述主要用鋼行業未來預期表現看,終端需求放緩的可能性較大:這一方面會限制鋼鐵產量增速;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扭轉鋼鐵行業普遍虧損的局面。
自2013年以來,除去7月中旬至8月下旬鋼價反彈階段,長材和板材大部分時間段處于虧損區間。若后市終端需求放緩,顯然鋼價缺乏走強基礎,使得鋼鐵行業微利或者普虧的格局難改。
顯然,在未來煤焦供給趨向寬松的背景下,故若鋼廠利潤不佳,必將限制其對爐料價格的承受力或成為其下跌動力。
三、后市行情展望及操作策略
總體看,煤-焦-鋼產業鏈供給壓力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難以有效緩解,而下游行業在“降增速、調結構”大環境下也難以重復前各年度的高速增長態勢,轉入放緩局面。(文章來源:杉立期貨)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