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政府在經濟事務中的作用顯著增強。最典型的是“4萬億”刺激計劃,顯示了政府影響經濟的強大力量。在刺激政策過度之后,宏觀調控也要政府來出手收拾局面。松是政府,緊也是政府,政府最終能主導中國經濟的盛衰。
但是,政府如果過度參與經濟是有代價的,一是效率低下,二是損害市場機制。哪怕政府再挽狂瀾于既倒,也會給市場埋下許多負面的伏筆。我們不從理論上來論述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性,只從微觀市場來看,就能觀察到無數這樣的例子。
以近幾年在中國十分火熱的鐵礦石為例,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今年4月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再次刷新了歷史紀錄達到5700萬噸。鐵礦石庫存已超1億噸。據路透社報道,今年5月中國的鐵礦石的庫存量比過去四年的均值高出1/3。不久之前,中國看起來永不滿足的胃口一直令鐵礦石的價格居高不下,政府還在為此煩惱不已。但現在卻面臨著截然相反的問題:貿易商們正在把過剩的鐵礦石、銅、煤炭以及其它金屬和礦物資源一古腦地存進原本被廢棄的倉庫、停車場和谷倉中。
有人會問,微觀企業的商品買賣難道與政府有關嗎?當然有。多年來,中國政府部門一直渴望對中國的鋼鐵行業進行整合,但收效甚微。通常來說,不斷上漲的投入價格會推動行業朝整合的方向發展,但在中國則相反,即使鋼鐵行業需要調整,但政府卻放松信貸,幫助鋼鐵生產商降低鐵礦石價格上漲對其造成的影響,以免被淘汰出局。即使在目前成品鋼供過于求的狀況日益嚴重之下,中國政府仍然計劃通過最新一次刺激方案再給鋼鐵生產商投入200億美元。
銅的進口同樣如此。盡管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銅的進口卻增長了約70%。有市場分析人士在調研后表示,這些進口銅最終被堆在了保稅倉庫中,高及屋椽,不但堵住了門口,還占據了停車位。這種程度的“積累”與中國的“消費”完全不成比例。更值得警惕的是,倉庫中堆積如山的銅并不是等著被制成銅管的,它們是抵押品——在政府試圖抑制銀行創造信用時,急需資金的公司就只好將進口商品作為一種籌資手段。
有市場人士評價,上述情況顯示,從政策操作來看,中國政府似乎拒絕相信商品的市場價格。還有市場人士批評,根源在于中國政府實際上不許市場為資本定價。在資金分配方面,一旦信用配額、行政指令和政治關系替代了市場利率和公平的風險評估,各種小動作自然層出不窮,而政府干預的結果就是價格信號嚴重失靈,庫存與過剩大量非正常存在。
在中國市場的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我們到處都能看到政府干預的影響。如果這種局面不改,必將影響到中國的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有人會說,在中國不要政府行不通,中國的國情還是需要政府。但從近年的經濟實踐來看,政府的刺激和干預總是阻礙了應該進行的調整。比如中國的房地產行業早在2008年就應該進行一次大調整,但“4萬億”刺激救了房地產業,把房地產吹一個更大的泡沫來,結果換來了這一輪嚴厲的行政式調控。再比如鋼鐵行業,也應該隨著上一輪調控進行淘汰,同樣也是“4萬億”干擾了行業周期,制造了更大的擴張,把問題推到最后來算總賬。算總賬的滋味不好受,卻難以避免。
這幾年經濟的大起大落,除了國際環境的變化,還應該引起決策層在宏觀經濟管理上的深思:為什么我們總是逃不脫“松亂緊死”的周期律?為什么中國總是同時存在很多泡沫過剩和服務供給不足?在我們看來,這與政府的不當干預有直接關系:許多該放的市場沒有放開,許多不該有的刺激又刺激過度,結果,宏觀政策不宏觀,人為加大了經濟政策的波動,直接導致了市場的波動。
結論:中國經濟改革的基調仍然是市場化,這一方向不能偏離。政府在干預經濟之后,最終需要退出,管住政府的手。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