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自2013 年起,洛陽鉬業成功實施多起重大海外并購:一方面,其交易標的為全球優質資產,與之“過招”的均是國際知名礦企;另一方面,其多次出手均是在行業較低迷時期,業內也以“時點精準,已獲時間驗證”來評價洛陽鉬業的一次次收購。
在中國企業紛紛出海的大趨勢下,洛陽鉬業在國際化上有哪些經驗分享?公司有技術有實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這與持續成功的海外并購有無關系?公司海外業務發展是否也踐行綠色之路?近期,洛陽鉬業董事長袁宏林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解析公司未來成長性以及海外并購的道與術。
上海證券報:公司計劃在4年內將剛果(金)銅礦產量提高到80萬噸至100萬噸,超過目前產量的近一倍,這一目標如何實現?
袁宏林:今年上半年,公司主要產品銅鈷產銷量同比實現大幅增長,其中銅金屬產量31.38萬噸,同比增長約101%。上半年產銅量完成了全年任務的58%,整體產量達到預期。2024年全年,公司銅金屬產量指引是52萬噸至57萬噸,我們有信心超額完成今年目標,成為2024年全球新增銅產量最大的供應商。
根據今年年初發布的計劃,公司4年內要實現80萬至100萬噸銅礦產量。通過前幾年TFM混合礦和KFM開發建設的實踐和鍛煉,應該說我們已經具備了相應的條件:
第一,資源量足夠。我們在剛果(金)的銅資源量超過3400萬噸,鈷資源量超過400萬噸,可開采年限長,同時品位也很可觀。
第二,通過多年在剛果(金)的經營,我們的隊伍已經具備了進一步建設和開發能力,同時中國整個產業配套足夠完善,使我們能夠集團化作戰迅速將項目落地。
第三,自2016年以來,我們在剛果(金)經營了8年,經歷了風雨的考驗,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對于如何去適應當地的法律、文化和習俗、與當地人打交道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能夠駕馭在剛果(金)遇到的各種情況。
第四,針對物流能力和電力這兩大瓶頸,經過大家多年的共同努力,非洲的物流能力已經得到明顯改善,同時我們也建立了多渠道的電力保障機制,近期我們又跟合作伙伴簽署了一個水電站開發項目,將為未來新項目建設提供200兆瓦的電力資源。所以,從各方面來看,我們已經具備了把項目開發利用好的條件。
上海證券報:近兩年,銅、鈷、鎢等價格波動明顯。您對當前這些產品的市場供應、價格走勢怎么看?
袁宏林:近年來,有色金屬行業進入景氣周期,銅、金、鉬、鎢等金屬價格高位運行。作為一家現代化礦業公司,要從金融、財務角度評估周期,看到周期背后意味著什么,而不只是埋頭生產。
礦業的周期很強且不可避免,對企業資產負債表挑戰很大,管理好“三張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是礦業公司生存的命脈。資源類企業要運用對金融市場的認知,擇機利用金融工具規避風險。
在供應趨緊、需求提升的情況下,銅、鉬、鎢等市場總體向好,同時我們也持續看好鈷、鎳、鋰等新能源金屬,看好產業升級、能源轉型帶來的市場需求。
上海證券報:出海淘金并不容易,洛陽鉬業很早就投身國際化,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與國內同行相比,公司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袁宏林:國際化是一個礦業公司發展的必然,包括國內同行業的公司,近年來大家的主要增長都來自國際化布局。
在并購標的選擇和評估上,洛陽鉬業有自己的標準和原則:首先,收購成熟在產又有穩定現金流且被驗證過的項目;其次,盡可能選擇大的礦業公司作為交易對手;第三,成本要在同行業中有競爭優勢;第四,并購后不能傷害母體,要對接資本市場、修復資產負債表等。
礦業成本是一切競爭的本源,成本的背后是資源稟賦和高效率低成本的運營管理能力。在評估項目時,洛陽鉬業不只看資源產品的市場價格,也不會簡單用現金流折舊的模式去計算項目估值,更要看重成本是否有競爭的優勢。這一成本包含了收購成本、建設開支以及未來生產運營等,只要全口徑成本比大多數競爭對手低,那這個項目就是安全的、可行的。
隨著國際化不斷深入,公司對國際化路徑也不斷進行回顧和思考。當前,國際化最大的挑戰就是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這促使各國對礦產資源安全、產業鏈安全愈發重視,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復雜的局面,必須在各種考驗中不斷磨煉自己的能力。此外,國際化將逐步走向本土化,以本土化的眼光來審視、以本土化的方式去解決。在未來的國際化過程當中,洛陽鉬業的準則、紀律也會形成更加完善的體系。
上海證券報:在中國企業紛紛出海的背景下,公司有什么重要的經驗與同行分享?
袁宏林:對于中企尤其是資源類企業出海,首先,企業要想清楚國際化的戰略目標是什么,確定好聚焦哪一領域、哪個品種;其次,要想清楚自身的優勢、強項,包括資本、技術、建設開發以及協調能力等,是否在自身射程范圍內。再次,在國際化過程中,要熟悉、尊重、踐行當地的法律及文化風俗,并樂于和各利益相關方分享成果。
我們的國際化不僅是在資源端,還擁有總部位于日內瓦的金屬貿易公司埃珂森,面對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員工隊伍,這需要有一顆寬闊開放的心,去看清事物的本質,協調處理好各方關系,尋求共生共存共贏的局面。
上海證券報:在投資者回報方面公司有哪些進展?未來還有哪些具體目標?
袁宏林:我們一直很關注投資者回報,自2012年回歸A股以來,已分紅將近200億元,分紅率接近50%。
前兩年,因為幾個重大項目同時建設,為保證現金流安全和資產負債表健康,分紅比例略微降低。從今年開始,公司新增產能效益開始釋放,現金流等各方面情況趨好,分紅比例也由此提高,
在未來幾年,我們的分紅比例不會低于40%,公司內部也會形成動態管理,尋求資產負債率、流動性和股東回報、公司持續投資之間的平衡。
來源:上海證券報
- [責任編輯:tianyaw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