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的辦法治理產能過剩
中國鐵合金網訊:當前,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已成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2012年我國粗鋼、水泥、電解鋁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2%、72.7%和72%,比復蘇緩慢的美國制造業平均水平低3 4個百分點,而58家多晶硅生產企業中開工的更是不足10家。中央提出的“四個一批”是分類治理產能過剩的大思路和大方向,落實這一思路和方向還需要探索具體可操作的辦法和途徑。從生產項目的投資決策、生產經營和退出市場三個階段看,我國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呈現“進入易、退出難、水平低”的特點,應反思政府直接干預企業的傳統治理方式,以健全市場機制為中心任務改革行政體制,依靠市場機制維持適度的產能水平,走出“化解、過剩、再化解、再過剩”的死循環。
政府錯位影響企業行為
從投資決策階段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往往受到干擾。對民營企業和外地(資)企業,政府一方面用零地價、稅收和電價優惠等低要素價格等“利誘”企業投資,展開地區間補貼性競爭;另一方面又以其他項目經營權等“威逼”未遂政府意愿的企業。投資管理體制又具有“國有偏好”,新舊非公經濟36條效果不明顯,還要出42個促進民間投資意見。國有企業存在預算軟約束的天然不足,政府以出資人身份“合情合理”地介入企業決策,企業沒有動力也沒有能力拒絕“有形之手”。地方政府為出政績鐘情于產值高的生產型大項目,有的城市一家鋼鐵集團銷售收入就占工業總產值 20%左右,這正是各地紛紛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的原因。一旦政府介入的項目,決策咨詢和銀行貸款一路綠燈,新增產能的審核把關作用消失殆盡。再加上,信息不充分使市場自發性和盲目性充分展現,過剩產能就通過了決策這一關。
從生產經營階段看,創新動力不足導致低水平競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走高端路線能使企業擺脫產能過剩困擾。2012年鋼鐵業整體虧損,但僅有300萬噸產能的山東石橫特鋼憑借超細晶螺紋鋼獨門技術,實現利潤9億元,躋身國內噸鋼利潤前10名,相當于80家重點鋼企利潤總和的57%。但這是高風險的事,知識產權保護不力使很多企業不敢冒險行事,國有企業高管缺少股權激勵,收入主要取決于政府部門,盈虧與自己關系都不大,顯著影響了企業創新動力。很多行業或者政府制定標準過低,或者沒有嚴格執行高標準,導致落后產能和先進產能不公平競爭,我國約 50%的鋼材消費在建筑領域,但建筑用鋼標準偏低,不提高標準則“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難免。由于資源、能源價格形成機制不夠合理,導致企業內部成本外部化,也使部分企業為獲取資源利益而忽視產能是否過剩,有企業甚至依靠房地產輔業養活鋼鐵主業。
從市場退出階段看,政府干預落后產能正常退出。市場經濟的規律是優勝劣汰,落后產能本應在成本、價格和利潤杠桿的作用下自然退出市場,實現供求均衡。然而我國卻常出現進入容易退出難的怪象。民營企業落后產能退出市場時,由于資產價值大大縮水,地方政府為防止決策失誤、政績縮水顯化,盡量避免破產和重組,各地公司設立、變更、破產、重組的記錄,餐飲等行業名列前茅,而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罕見。同樣,國有資產的退出,只要資產的實物形式或賬面價值還在,即便市值蕩然無存,還是能不處理就不處理。2012年鞍鋼、中鋁、中遠和中冶等央企巨額虧損 289億元,相當于一個中等規模的央企總資產,迎來的不是市場退出,而是國資委謀策解困。當然,這也和缺乏完善的產權交易市場、交易規范和國有資產交易價格不合理有一定關系。
可見,產能嚴重過剩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缺位和越位。長期如此,既無法根治產能過剩,也會使企業產生依賴,影響效率和競爭力的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產能過剩的本質是企業效率低下和競爭力不強,政府越保護越過剩,只有加快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切實發揮市場作用,促進創新和效率提高,才能避免產能嚴重過剩。
以改革促進市場機制作用治理產能過剩
產能適度過剩對于穩定價格、提高產品質量、保護消費者利益等都有積極意義,但嚴重產能過剩會引起惡性競爭、企業虧損、失業增加等問題。關鍵這個度誰來把握?如果由政府直接干預企業的微觀行為,壓多了,產能不夠正常需求,壓少了,繼續過剩。更重要的是,治理產能過剩應該和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結合起來考慮,要通過治理使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達到一個新水平。多年來產能過剩問題反反復復就說明傳統思路走不通,只有市場機制才能承擔根治產能過剩的重任。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認為,高水平生產要素、廣闊的國內市場、齊全的產業配套和公平競爭環境是培育產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結合這一理論和我國實際,治理產能過剩和提升產業競爭力需要重點做以下工作。
一是及時發布重點行業產能等公共信息。經濟信息不可能完備充分,但政府可以通過提供產量、產能等宏觀信息,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決策失誤。美國和日本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工業產能信息的統計和發布,效果良好。我國政府應借鑒美日經驗,盡快實施細分行業的產能利用率統計和產能過剩預警指數編制,并及時發布,服務政府決策和企業投資。
二是完善投資體制改革,確保企業獨立決策。只有獨立決策才能自負盈虧。現行投資審批制度下,政府投資范圍偏大,企業投資決策的獨立性和中介咨詢的科學性時常受到影響,投資審批信息不夠透明,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規。這既為政府干預企業決策提供了可能,也沒有很好地實現審批的管控效果,我國現有近10億噸的粗鋼產能中,經國家核準的不到一半。建議遵循“政府非許莫入、企業非禁即可”的原則頒布政府投資許可目錄和企業投資禁止目錄。出臺《政府投資條例》和《企業投資管理條例》,以法規形式確定企業投資的權利、責任和邊界。嚴格執法確保投資主體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中介科學咨詢、政府依規行政,豐富融資方式使企業自由順暢融資。規范政府審核項目流程和時間,公示審核結果,接受社會監督。運用衛星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支撐投資審核,防止企業規避管理。
三是保護知識產權,保證高效企業在競爭中勝出。創新和升級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比如,雖然很多傳統家電行業面臨產能過剩、企業虧損問題,但新近興起的與移動互聯網相結合的智能家電將開創智能家居新時代,頗受市場期待,這是創新對傳統產能的改變結果。我國一直以來對知識產權保護投入不夠,影響企業創新積極性。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各國刺激需求的宏觀政策不斷加碼但效果有限,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經濟進入了亟待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為主要內容的供給管理階段。這進一步告訴我們,只有依靠創新和升級才能使各國經濟實現真正的持續復蘇。建議我國政府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為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享受研發成果創造良好環境。同時,通過減稅等方式鼓勵企業科技和產品創新,加大基礎科技的政府研發投入,開展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聯合的持續的協同創新。
四是運用經濟手段淘汰落后產能。落后產能退出的難點在于,產品仍有一定市場,地方政府因資產縮水不愿賣,交易平臺和制度尚不健全。嚴格執行建筑、工業領域高用材標準和安全環保標準,淘汰低效率和落后產能。盡快開征資源稅和環境稅,將落后產能的外部成本內部化。要健全產權交易制度和法規,規范產權交易市場建設,保證國有資產正常流轉。減少國有企業數量,完善國有企業產權結構和治理機制改革,進一步探索建立國有企業自主決策、自負盈虧、破產退出的機制。
五是推進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的行政體制改革,防止政府過多干預微觀經濟運行。明確規定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職責和方式,作為政府信息完整公開,加強監督執法,問責越界者。做好破產重組企業員工的社會保障和再就業培訓工作,將淘汰產能變成勞動力素質提升的契機。打破地區和行業部門利益藩籬,為新產品和新技術開拓穩定的國內市場。同時,完善政績考核體系,改變過分重視GDP的考核體系,建立以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新考核體系,引導政府更多關注經濟活力、結構優化、民生改善等。
六是推進配套改革,穩定行政體制改革成果。改革財稅體制,保證地方政府與事權相匹配的財力,防止地方政府為政績和財力盲目攀比。政府定價的能源資源價格偏低,一些企業以投資生產項目的名義經營能源資源,特別是土地等資源利潤空間大刺激企業跨行業經營。建議改革現在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定價作用,適當提高企業經營成本,縮小企業在能源和能源上的獲利空間,將其目光轉移到產品和技術創新上來。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和出讓制度,使城鄉土地同地同權,工商各業同地同價。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