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近年來,甘河工業園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全力保障企業生產運行,園區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綜合實力穩步提升,質量效益顯著改善。“十四五”期間,園區將聚焦新興產業培育、產業鏈條延伸、循環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持續優化產業布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新項目的引進與實施,重點構建以“2+2+1”為核心的產業體系〖“2”即有色合金新材料、特色化工新材料兩大核心主導產業;“2”即 新能源新材料、綠色環保(節能環保)兩大新興產業;“1” 即現代服務業〗。利用園區產業升級需求和產城融合配套要求,大力發展總部經濟、生產性服務業,適度配套生活性服務業,滿足園區生產生活需求。
發揮產業優勢 推動優化升級
在產業發展上,園區以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和優化產業結構為目標,以“四種經濟形態”為引領,大力發展有色(黑色)金屬精深加工和特色化工產業,同時積極培育發展新材料新能源及綠色環保等新興產業,不斷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有色(黑色)金屬及合金材料產業】依托有色(黑色)產業基礎,重點發展下游精深加工產品,已構建“電解鋁-鋁合金(鋁鎂合金、鋅鋁合金)-鋁型材”產業鏈,謀劃“鋁銅鎂鋅-基礎合金-合金部件”產業鏈,形成了年產165萬噸電解鋁、148萬噸鋁深加工、15萬噸電解鋅、15萬噸電解銅、4000噸鎂合金壓鑄件、50萬噸鉻鐵、50萬噸硅鐵的產能規模,92萬噸鋁液合金化,鋁液就地轉化率達77%;深加工產品產值占比達到45%。
【特色化工產業】依托現有化工產業基礎,推動初級化工向精細化工轉變,先后引進鹽湖海納、云天化、同鑫化工、鴻博化工等一批重點企業,發展了鹽化工、復合肥、氟化工、鉻化工等重點產業,構建了“石灰石-電石-乙炔-PVC”“冶煉尾氣、天然氣-甲醇-醇基油”“硫酸-無水氟化氫-含氟制冷劑”“無水氟化氫-氟化鋰-六氟磷酸鋰”等產業鏈,正在建設“鉻鐵-鉻酸鹽-重鉻酸鹽-氧化鉻綠-金屬鉻”“甲醇-烯烴-丙烯腈-碳纖維”等產業鏈,推動初級化工向精細化工轉變,具備了年產129萬噸復合肥、24萬噸PVC、20萬噸燒堿、80萬噸甲醇、10萬噸無水氟化氫、4萬噸制冷劑、5萬噸重鉻酸鈉等產能規模,正在實施年產60萬噸烯烴項目。
【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圍繞打造鋰電儲能、光伏制造、化工新材料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積極發展光伏鋰電配套產業及化工新材料,先后引進了中復神鷹碳纖維、亞洲硅業電子級多晶硅、青海中昱光伏配套材料、弗迪鋰能六氟磷酸鋰及氟化鋰、青海硅旺金屬硅粉、天合光能(西寧)新能源產業鏈項目等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優質項目。
新能源產業方面,已形成7萬噸電子級多晶硅、3000噸六氟磷酸鋰、600噸氟化鋰、15萬噸工業硅粉加工、6500噸光伏支架加工及8萬只光伏熱場坩堝等生產規模,正在實施年產10萬噸工業硅生產、10萬噸工業硅加工等項目,計劃實施15萬噸電子級多晶硅、日產2400噸光伏玻璃等項目。
新材料產業方面,已建成中復神鷹年產2.5萬噸高性能碳纖維規模和全球首個單規模超過2萬噸的全流程高性能碳纖維基地,將極大提高國產高性能碳纖維的自主保障能力,極大提升國產碳纖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同時園區成功認定省級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外貿出口額同比增長128%。下一步,園區將持續圍繞打造千億級化工新材料產業集群,依托中復神鷹碳纖維項目,積極引進碳纖維風力葉片、碳纖維航空配件、碳纖維體育器械等重點項目,重點發展航天復合材料、非金屬汽車部件、體育器械及其復合材料下游市場等,打造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碳纖維產業基地。
【綠色建材產業】依托園區粉煤灰、冶煉尾渣等副產品,發展壯大綠色建材和配套產業。現已建成年產5萬噸裝配式鋼構件、300萬噸水泥、150萬噸石灰石加工、400萬立方米高標混凝土、80萬立方米蒸壓加氣塊、76萬噸特種砂漿、50萬噸水泥基復合材料、20萬噸溫拌瀝青、10萬立方米市政專用磚、7.3萬米裝配式管廊管網、1萬根超高性能電桿等產能規模,正在建設40萬噸溫拌瀝青、5萬噸鐵路設施等項目。
“綠色”變革 悄然進行
2023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第五批)公示名單,甘河工業園區青海云天化國際化肥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成為2023年度全省乃至全國化工行業化肥類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企業。
入選國家級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既是對園區推動綠色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實踐,也是對企業踐行綠色生產理念的高度認可,標志著園區在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上邁上了新臺階,實現了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零的突破。
近年來,甘河工業園區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工作始終,加強綠色技術供給、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提升綠色生態環境、健全綠色發展機制,先后獲批全國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全國首批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省級節水型園區,逐步讓“綠色”成為了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園區把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作為推進園區經濟轉型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和根本,主動引入戰略合作企業對亞洲硅業、黃河再生鋁、鑫恒鋁業、際華江源等低效和停產企業進行重組或戰略合作,有效盤活了閑置資產、釋放了產能;先后停改關高污染企業13家,淘汰粗鉛、電解鉛、碳素、金屬鈉等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產能100萬噸,并深入推進園區有色(黑色)、基礎化工等行業重點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園區電解鋁能耗、鐵合金煙氣回收利用、余熱發電等技術裝備水平處于同行業領先。
加快培育新興產業,發展動能更加強勁。先后引進了中復神鷹碳纖維、亞洲硅業電子級多晶硅、青海中昱100GW光伏配套材料、天合光能全產業鏈、中科德方2萬噸廢舊鋰離子電池綜合回收利用、青海綠衡固廢綜合利用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強、產業鏈延伸的綠色產業項目,初步形成了合金新材料、新能源、綠色建材等優勢特色的綠色產業格局,引領園區產業向高端化、高質化和綠色化方向邁進。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和“減量化優先”的原則,在循環化改造、循環產業鏈構建等方面下功夫,完成了鉻酸鹽清潔生產等34個循環化改造項目,全國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全國首批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全面建成并通過驗收;企業廢水資源化利用、中水回用管網工程、屋頂分布式光伏建設等項目建成投運,園區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升。截至目前,園區循環經濟工業產值比重達89%,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94%,進一步實現園區內企業間耦合發展,產業鏈間相互平衡的閉路循環合作模式。
全面踐行“雙碳”目標,編制《甘河工業園區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甘河工業園區碳賬本》,積極落實能源“雙控”和能效標桿建設。2023年,區內5家企業7項工藝單耗達到行業標桿水平,1家企業評為省級能效領跑者,成功創建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培育認定國家級綠色工廠4家、省級綠色工廠1家,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家、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1家,節水標桿企業2家,節水型企業6家,開發綠色設計產品24項。開發建成園區綠電態勢感知分析平臺、節能低碳智慧平臺,鼓勵園區重點用能企業開展綠電綠證交易、綠電溯源認證,壯大綠電和綠證交易規模,至2023年綠色電力直接交易用戶達55%,清潔能源占比達66%,年節約能源約196萬噸標煤。
通過工業廢氣治理、淘汰落后產能及建筑施工和道路揚塵管控,持續推動園區藍天“更藍”,空氣質量優良率由2019年的79.1%提升至目前的91.3%,各類污染因子逐年降低,著力提升綠化水平。累計投入6250萬元不斷增加園區綠化面積,由2019年169萬平方米增加至183.2萬平方米,綠化率由5.28%提升至目前的5.73%。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成效,綠色發展環境持續向好。
來源: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
- [責任編輯:Alakay]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