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昆明市人民政府發布《昆明市“十四五”工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兑巹潯凡粌H回顧了“十三五”期間昆明市工業行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而且還對“十四五”期間工業行業的發展方向做了明確的指示,其中還涉及冶金產業。
“十四五”發展目標
2025目標
規模結構目標:到2025年,全市工業規模顯著提升,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30.0%,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40.0%。
質量效益目標:到2025年,細分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占比力爭超過35.0%,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00萬元/人。
創新能力目標: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力爭達到1.15%;培育若干走在全國前列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綠色集約目標:到2025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在2020年的基礎上下降15.0%以上,工業進一步向園區集聚發展。
融合發展目標:到2025年,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水平居西部地區前列,培育5個技術水平國內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2035年遠景目標
形成一批全國一流的產業地標,建設成為雙循環新格局下立足西南、輻射南亞東南亞的現代工業核心區和區域性國際產業高地。
構建現代工業體系
立足昆明產業基礎,發展壯大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重塑化工、冶金等傳統產業新優勢,構建新興產業、傳統產業迭代升級的現代工業體系。
在重塑傳統產業新優勢過程中,推動化工、冶金、非煙輕工、煙草及配套產業四個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推進“互聯網+”、“大數據+”、“機器人+”、“標準化+”在傳統優勢產業領域融合應用,持續鞏固傳統產業的優勢和市場份額,加快傳統優勢產業向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的中高端轉型邁進。
冶金
1
思路目標
深入挖掘和對接交通、房地產、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領域對冶金產品的需求,有效利用現有冶金資源和產能,提高冶金產品質量和高端產品供給能力,提升冶金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力爭到2025年,冶金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600億元。
2
重點方向
黑色金屬產品。做優不銹鋼及其制品、礦用支護鋼、輕軌、彩涂鋼板、中厚板等鋼材產品,鼓勵研發高強度結構鋼、高檔工模具鋼、高溫高壓鍋爐鋼、特種耐蝕鋼等鋼鐵新品種,提高高端鋼材產品占比,支撐本地新興產業需求。
3
重點舉措
實施高端產品培育計劃。發揮在全省范圍內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等要素相對密集優勢,立足本市市場,依托省內市場,開拓省外及南亞東南亞周邊市場,深入挖掘和對接交通、房地產、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領域對冶金產品的需求,研發生產一批適銷對路的冶金中高端產品,加快推動冶金產品升級換代。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等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以武鋼昆鋼搬遷、中銅搬遷、滇金公司搬遷為契機,推動冶金產業轉型升級。
加快綠色技改和循環化發展。進一步強化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進冶金企業實施綠色改造、資源循環利用示范、綠色制造技術創新,加快構建高效節能低碳循環的綠色冶金制造體系。
優化工業空間布局
圍繞以工業和信息化為主的開發區、產業園區(以下簡稱為“園區”)加快完善全市工業產業空間布局,聚焦重點領域和環節,充分挖掘、發揮各個園區資源優勢和特色。
1
堅持功能導向,統籌三區工業發展
依托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呈貢區等城市功能核心區,推動工業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務化、輕型化轉型。
依托安寧市、晉寧區、富民縣、宜良縣、嵩明縣、石林縣等城市功能拓展區,加快化工、冶金、非煙輕工、煙草及配套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依托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等城市生態涵養區產業載體,構建以綠色食品加工、循環經濟、綠色能源等為主體的生態友好型工業體系。
2
強化“兩核一極多點”格局
聚焦新興產業,強化科技創新、人才匯聚功能,打造工業科技創新驅動核,建設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聚焦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主要方向,打造云南省智能制造創新示范區。
用好滇中新區政策高地優勢,著力建設支撐昆明工業高質量跨越發展的增長極。其中安寧產業園區(安寧片區、晉寧片區、?谄瑓^)以化工產業為主導,加快發展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冶金等產業。
服務全市現代工業體系,挖掘省級工業園區空間承載潛力,進一步明確并強化各個省級園區產業方向。其中,東川產業園區以新材料為主導產業,培育冶金和非煙輕工等輔助產業。
3
培育一批特色產業集群
圍繞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全產業鏈深化區域分工、強化區域合作、整合發展空間、優化產業布局,引導產業向集群化方向發展,形成園區之間、片區之間特色化、協同化發展格局。
針對冶金產業集群,嚴格控制新增產能,鼓勵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圍繞開采、冶煉壓延、深度加工等產業鏈環節,依托宜良產業園區(宜良片區)、安寧產業園區(安寧片區)、呈貢產業園區等推進冶金產業鏈延伸。
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
立足現有產業基礎,發揮區域要素資源優勢,深入推進產業基礎再造、產業鏈現代化、創新主體升級、生產范式轉型、產業載體提升、區域開放合作等重點工程,推動全市工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產業基礎再造工程
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支持企業牽頭,聯合科研院所組建產學研合作聯合體,開展共性關鍵技術與工藝、關鍵零部件、系統集成等方面協同攻關。建立科技創新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完善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政策,支持工業強基成果示范應用和推廣。
加快完善創新服務體系。以傳統產業轉型和新興產業培育的共性技術需求為導向,支持醫藥、化工、冶金、裝備等龍頭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產業鏈現代化工程
加快產業鏈補鏈強鏈。支持工業企業、高校院所和專業服務機構等多方相互配套協作、上下游資源共享,通過產業配套、研發配套延伸壯大產業鏈。堅持產業集群化發展,制定鼓勵園區產業發展布局導則,創建成為省級、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給予獎勵。
創新主體升級工程
壯大創新主體倍增發展。加快工業項目投產納規,推動規下工業企業“小升規”,穩住存量規上工業企業“防退規”。通過“五個一批”全力培育市場主體,增強轉型發展后勁。
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實施“十百千”行動,支持領軍型工業企業搶占技術制高點、增強產業話語權、提高資源整合能力,力爭培育十家百億級標桿企業,引領和帶動產業集群發展。
開展質量品牌建設行動。鼓勵企業加快建立以質量為基礎的品牌發展戰略,實施工業質量品牌行動計劃。開展全面質量管理,實施質量攻關工程,加快高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支持工業企業參與國際、國家行業標準的制定修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主導制定修訂國際、國家行業標準。
生產方式轉型工程
支持智能制造賦能升級。加快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推動傳統生產線智能化改造升級,建設智能制造產業示范園區和基地。大力推進工業互聯網“入車間、聯設備”,加快“機器換人、設備換芯”進程,推動冶金、化工等重點行業開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支持企業利用信息技術開展關鍵工序智能化改造、生產過程和管理手段智能化控制、創新產品智能化升級等。
引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積極推進落后產能淘汰退出,化解過剩產能,加強工業高能耗行業的節能審查、工業領域監測和節能監察。依法開展清潔生產審核,推動企業清潔生產改造。鼓勵和支持傳統優勢產業的產能在符合行業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要求的基礎上,實施一批節能降耗、治污減排、提升工藝技術裝備水平等方面的技術改造項目。持續推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支持建設一批省級以上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和省級綠色低碳產業園區,培育創建一批綜合利用行業規范企業、云南省清潔生產合格企業,國家級和省級能效“領跑者”企業。推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培育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示范工程,不斷提升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水平。
- [責任編輯:kangmingf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