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
全國政協委員溫香彩參加今年全國兩會時就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出6點建議,其中一項是關于進一步加強錳污染治理促進錳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溫香彩委員說,錳是國民經濟和國防軍工不可替代的基礎材料和戰略資源。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錳產業體系,電解金屬錳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95%以上。但由于歷史發展欠賬、產業集中度低、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行業監管不到位等原因,錳污染問題、“小散亂”問題一直未能徹底解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范圍開展了多輪錳污染的治理行動。2021年,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錳污染治理和推動錳產業結構調整的通知》。
在四部委下發專項通知后,雖然各地都有所動作,但由于諸多原因,錳污染治理和產業轉型升級至今未能取得根本性好轉,一些問題依然十分突出。
一是政策執行不到位,僵尸企業死灰復燃。截至2021年底,全國現有電解錳生產企業47家,其中“錳三角”地區(貴州松桃、湖南花垣、重慶秀山三縣)占到三分之一以上,成為錳污染治理的重點地區。從目前情況看,除重慶秀山已經完成涉錳企業的整體退出外,湖南花垣、貴州松桃還存在政策執行不到位、不連續,一些工作仍停留在會議上、文件上、口頭上,行動上“雷聲大雨點下”。廣西、湖南、貴州、陜西、云南、四川等個別地方政府存在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監管不到位的問題,致使一些不符合國家環保標準,達不到行業準入條件的僵尸企業死灰復燃,一些長期停產停工、老舊低端落后的生產線借尸還魂。
二是錳渣資源化綜合利用率低,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2020年新修訂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將“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確立為我國固廢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則。但是由于錳渣處理難度大、成本高、經濟效益差,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綜合利用進展緩慢,目前行業錳渣綜合利用率僅為10%左右。
三是錳渣庫管理不規范,存在極大隱患。截至2020年底,我國現存錳渣庫106個(不包含已完成閉庫和歷史無主錳渣庫)。按照新修訂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20)相關要求,早年建設的歷史渣庫和近年建設的新渣庫都難以達到新標準。錳渣受到自然風化和降水的淋溶作用,其中含有的錳、氨氮等污染物隨滲濾液對周邊河流和土壤造成嚴重污染。部分錳渣庫雖然建設了滲濾液收集池、導流溝等設施,但錳渣未經處理,其中的錳、氨氮等污染物并未完全消除,長期堆存仍會對周邊環境帶來極大風險。
為此,全國政協委員溫香彩提出以下建議:
1、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加快削減過剩產能,淘汰低端落后產能,提高行業集中度和企業規模,推動行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明確時限,強化措施,全部淘汰生產規模小于3萬噸/年的電解錳企業。
2、提高行業準入條件。從“雙碳”的角度,國家要嚴控新增產能。電解錳企業新建或改造項目,單條生產線整流變壓器容量不得小于25000KVA,單個廠區生產規模不得小于60000噸/年。為從源頭上保護“綠水青山”,減少產渣量,原料錳礦入料品位不低于20%。
3、強化錳渣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壓實錳渣管理與處理主體責任,重點加強錳渣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綜合利用。對歷史渣庫要落實一庫一責,制定綜合整治方案,限期消納錳渣。
4、不斷加強環保監督檢查。堅持錳污染治理全國“一盤棋”,實施環保督查“回頭看”。特別是對死灰復燃的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綠水青山的僵尸企業,要立即徹底關閉,并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加強錳渣庫綜合整治,對錳渣庫臨近江河存在嚴重隱患的企業,不得新渣入庫,并立即停產整改。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kangmingf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