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
風頭正勁的ESG理念正在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抓手。8月26日,在首屆“ESG全球領導者峰會”上,60余位中外政、商、學界嘉賓就ESG投資、可持續發展、低碳轉型等議題展開了線上研討。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在會上指出,“雙碳”目標會帶來百萬億級的投資機會,但也會使現存的產業鏈高度承壓,引發結構性通脹風險,對其難度要進行充分的估計。
以鋼材、水泥為例,他指出,我國仍處于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中,對鋼材等、建材仍然有大量的需求,對長流程的制鋼要有適度的控制,并加強降排的改造,但我國的累計用鋼遠遠沒有到拐點,缺乏足夠的廢鋼。
“拐點還有多少?累計用鋼達到人均70噸,我們遠沒到。所以,沒那么多廢鋼,全面推廣短流程制鋼是不現實的。”他說,“長流程制鋼,一噸鋼產生1.8噸二氧化碳,如果以歐盟的碳交易價格50多歐元來計算,這一噸鋼要增加七八百塊錢,你想想它會帶來多大的結構性通脹的推動力?”
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但樓繼偉強調,各國仍然應該堅持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我們要警惕發達國家借此議題,利用碳關稅、碳額度定價,實現貿易保護。”他指出,目前,中國碳市場的價格僅有歐盟的八分之一,如果碳價增長過快,將嚴重打擊我國的產業鏈。
樓繼偉還表示了國家取消鋼材出口退稅的支持。他指出,這不僅有利于減排、減碳,防止碳轉移,而且還可以對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未來,中國可以在這方面繼續擴大范圍,防止某些國家利用碳關稅、碳額度定價對中國實行貿易打擊。
他指出,共同但有區別,既然是“共同”,就要想辦法同國際接軌,雖然我們不能夠一下子達到歐盟的碳交易價格的水平,但是我們是逐步往上靠攏,而且各種國際機制要主動參與,大家追求共同并有區別的責任。
對于中國不久前正式上線的全國統一碳市場,他指出,目前參與交易的企業還太少,要爭取大多數企業都能進入,讓碳定價真正有意義。對于進入碳市場困難的小企業,可以通過采取碳補貼工具來鼓勵它們減排的積極性,比如,中國如果實行了碳關稅,可以用這部分收入補貼減排的小企業。
內容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電爐煉鋼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kangmingf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