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歷史是根,文化是魂。忘記歷史就沒有未來。為了中國鋼鐵業的明天走得更加堅定自信、變得更加強大,我們需要去追溯中華民族近現代鋼鐵業歷史發展的源頭。中國近代史以鴉片戰爭為開端,1840年6月,集結在廣東珠江口外洋面的英國艦船憑借堅船利炮,瞬間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鋼鐵強,才能國家強!鋼鐵是衡量一個國家強盛與否的重要標志。新中國成立后,飽經創傷的羸弱中國,把加速發展鋼鐵工業放到中心位置。毛澤東主席曾語重心長地說,“一個糧食,一個鋼鐵,有了這兩個東西就什么都好辦了。”從此中國鋼鐵工業進入了加快發展的火紅年代。
應該說,中國古代很早就發展了金屬冶煉技術,與埃及、巴比倫、印度一樣是最先進入鐵器時代的國家。春秋戰國之交興起的古代冶鐵業,比歐洲要早1800多年,但是我們缺乏傳承、創新與發展。直到19世紀末,中國近代鋼鐵工業才開始在絕境中蹣跚起步。
追溯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寶武130年清晰的發展脈絡。1890年秋天,中國第一家煉鋼廠——江南制造局煉鋼廠在上海誕生。1890年12月23日,漢陽鐵廠奠基。江南制造局煉鋼廠和漢陽鐵廠的相繼誕生,是中國近代鋼鐵工業起步的標志,也是中國寶武的歷史起點。1938年,漢陽鐵廠和上海煉鋼廠(前身為江南制造局煉鋼廠)內遷重慶,成為重慶鋼鐵的前身。從上海到漢陽再到重慶,中國近代最早的兩家鋼鐵廠融為一體,使中國鋼鐵工業的血脈在這里得以延續。
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新疆軍區后勤部鋼鐵廠(八鋼的前身)創建;1953年,馬鞍山鐵廠(馬鋼的前身)興建;1955年,武鋼開工建設;1958年,湖北鋼鐵廠(鄂鋼的前身)破土動工;1966年,韶關鋼鐵建成投產;1969年,九四二四工程(梅鋼的前身)開工建設。1978年,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新中國冶金工業史上規模最大、投資最多、技術最新的寶鋼工程在東海之濱打下第一根樁。
1998年,上海地區鋼鐵企業實施聯合重組,寶鋼集團成立。2004年,武鋼與鄂鋼聯合重組。2007年后,寶鋼集團相繼重組八鋼、德盛、韶鋼。
進入新時代,2016年寶鋼集團與武鋼集團實施聯合重組,成立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中國寶武對馬鋼集團實施聯合重組,并對重慶鋼鐵實施實質管理。2020年,中國寶武又開始與太鋼集團聯合重組,成功托管中鋼集團。寶鋼、上鋼、梅山、武鋼、馬鋼、八鋼、韶鋼、德盛、重鋼、鄂鋼、太鋼等一大批企業的集結,推動中國寶武躋身全球最大鋼鐵企業前列,成為全球現代化程度最高、產品品種規格最齊全、產量規模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這是中國寶武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國鋼鐵工業的高光時刻!
鋼鐵榮耀,鑄夢百年!縱觀130年的發展史,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中國寶武乃至中國近現代鋼鐵工業誕生與發展、沉淪與抗爭、崛起與輝煌的波瀾壯闊的畫卷。一代代寶武人凝聚起不竭的動力,譜寫了中國近現代鋼鐵工業發端、發展、登頂世界之巔的歷史,這不僅是中國近現代鋼鐵工業物質層面的傳承,在寶武人身上,更有一種傳承,就是精神的綿延賡續、薪火相傳。
鋼鐵報國,自強不息的精神!
中國寶武的血脈中始終流淌著鋼鐵報國的使命和情懷。130年前江南制造局設立煉鋼廠最初的動因,就是江南制造局總辦劉麒祥所說的,槍炮原料全部依賴進口,容易貽誤軍需,需要設立煉鋼廠實現原料進口替代。位于長江中游的漢陽鐵廠則是因鐵路而起,用中國人自己制造的鋼軌來溝通南北大動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上海煉鋼廠和漢陽鐵廠均遷往重慶,在烽火硝煙中艱難生存,為民族工業保留火種。
武鋼是新中國成立后,為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發展的需要,由黨中央、毛主席親自批準建設的第一個規模宏大的新型鋼鐵聯合企業。而寶鋼的建設發展,與中國改革開放同步,在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路上,寶鋼始終走在中國鋼鐵行業發展的前列。在新時代,我們組建了世界規模最大的中國寶武鋼鐵集團,并已創下全球鋼鐵業界《財富》世界500強111位的新高,產能規模首次躍居全球鋼鐵企業首位。我們自強不息,秉持鋼鐵報國的使命,引領中國鋼鐵行業不斷做優做強,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非凡的貢獻。
學習創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學習世界最先進技術,以高起點的創新贏得競爭優勢,是寶武人一以貫之的追求。
江南制造局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向英國購進多座轉爐和平爐、電爐及配套設施,漢陽鐵廠的建設也從英國、比利時請來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和員工培訓。馬鋼的誕生,與發現大慶油田、建成萬噸水壓機、原子彈成功爆炸一起,被《人民日報》譽為1964年我國工業戰線的四大喜訊。上海鋼鐵工業大力發展“高、精、尖”新材料,為國家填補空缺,先后試制成功100多種優質鋼、合金鋼。
進入上世紀70年代,寶武人追求創新超越的步伐不斷加速。武鋼一米七軋機建成投產,并達到20世紀7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為中國鋼鐵工業學習和掌握世界先進技術打開了窗口、搭建了平臺,為鋼鐵工業全面對外開放積累了經驗。
寶鋼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寶鋼一期工程主要設備和技術從日本和德國引進,二期、三期工程設備的國產化率實現了大幅度提升。以科技創新為原動力,寶鋼對標世界一流,從學習模仿到自主創新、從跟隨到引領,源源不斷地生產出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汽車板、電工鋼、厚板、鋼管等一系列世界一流水平的產品,改變了中國制造業發展所需鋼材嚴重依賴進口、受制于人的局面。寶鋼的成功建成與投產運營,讓中國鋼鐵業與世界至少縮短了二十年。
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的精神!
130年風雨兼程。寶武人始終以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的精神為中國鋼鐵工業開疆擴土。一百多年前,江南制造局煉鋼廠和漢陽鐵廠相繼在風雨飄搖中誕生,動蕩的時局讓鋼鐵廠的生產和運營變得格外艱辛。重慶鋼鐵十幾名職工為保衛工廠,壯烈犧牲,他們用生命捍衛了中國鋼鐵工業的血脈,被稱為“十八勇士”。
解放后,遠在新疆的人民解放軍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建起了一座新鋼廠——八一鋼鐵。新疆軍區第一副司令員的王震將軍號召軍區指戰員節衣縮食、積累資金籌建鋼鐵廠。至今,“艱苦奮斗,創建八鋼”的口號仍然回響在天山腳下。在韶鋼的重建過程中,干部、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睡窩棚、喝溝水,櫛風沐雨、團結奮戰近兩百個日夜,成功煉出第一爐鋼水。梅鋼的工程建設者們不畏寒冬、暴雨,創造了高速度建成投產的典范。
歷史的腳步走到今天,物質條件已不再是我們生產建設的制約條件,但奮斗精神、協作精神代代相傳。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嚴峻的外部形勢,全體寶武人積極投身到專業化整合、產業化發展、平臺化運營、生態化協同的新征程。
銳意改革,擔當作為的精神!
回望130年,每一次的鋼鐵業建設和發展,都是沖破阻力,改革擔當的主力軍。1978年10月,重鋼被四川省委確定為率先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改革的試點企業。1979年7月,上海市冶金工業局試行全行業上繳利潤基數包干,超額分成的辦法。1980年,武鋼被列為擴大企業自主權改革試點企業。1988年9月,武鋼明確提出“走質量效益型道路”,質量成為武鋼發展的新生動力。寶鋼作為一個全新的現代化鋼鐵企業,“精干高效”成了始終貫穿寶鋼的管理主線,從率先實行五天工作制,主輔分離、突出主業,到高效的生產組織管理、現場管理、財務管理等體系。寶鋼通過實踐創立了中國鋼鐵工業現代化發展的新模式,闖出了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持續創新的“寶鋼現代化管理之路”。
積極改革突破的還有馬鋼集團。在收購擁有百年歷史,法國唯一一家專長于車輪、車軸及輪對系統生產的企業——法國瓦頓公司后,馬鋼集團瞄準世界一流水平,積極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完成時速超420公里的世界最高速動車組交會、重聯試驗,跑出讓世界驚嘆的“中國速度”。
2016年12月1日,中國寶武揭牌成立,并確立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
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精神!
今天中國寶武的空間布局正在不斷拓展和優化,而其整合融合的過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煉鋼廠內遷后利用漢陽鐵廠舊址生產,隨后又隨漢陽鐵廠一同西遷重慶。對發展民族工業使命感、責任感,讓兩家鋼鐵廠迅速融為一體,在烽火硝煙中艱難地生存下來。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建設,寶鋼、武鋼、馬鋼、重鋼、太鋼等企業逐漸發展壯大,先后走到一起,經過不斷地整合融合,成就了全球現代化程度最高、產品品種規格最為齊全的中國寶武。
中國寶武成立后,整合融合的深度和廣度都不斷拓展。寶鋼股份以“同一語言、同一標準、同一平臺、同一文化”為路徑,深入探索多制造基地管理模式。馬鋼集團通過全面開展專業化整合融合,最大限度發揮協同效應、凸顯價值創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這個大家庭里,全體寶武員工齊聲唱響“同一個寶武”的鏗鏘旋律,滿懷認同感、歸屬感、幸福感,滿懷行業信心、企業信心、職業信心。
內容來源:友愛的寶武

- [責任編輯:kangmingf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