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白云石晶體屬三方晶系的碳酸鹽礦物。化學成分為CaMg(CO3)2。常有鐵、錳等類質同象(代替鎂)。當鐵或錳原子數超過鎂時,稱為鐵白云石或錳白云石。三方晶系,晶體呈菱面體,晶面常彎曲成馬鞍狀,聚片雙晶常見。集合體通常呈粒狀。純者為白色;含鐵時呈灰色;風化后呈褐色。玻璃光澤。是組成白云巖 的主要礦物。海相沉積成因的白云巖常與菱鐵礦層、石灰巖層成互層產出。在湖相沉積物中,白云石與石膏、硬石膏、石鹽、 鉀石鹽等共生。
簡介:
白云石是碳酸鹽礦物,分別有鐵白云石和錳白云石。它的晶體結構像方解石,常呈菱面體。遇冷稀鹽酸時會慢慢出泡。有的白云石在陰極射線照射下發橘紅色光。白云石是組成白云巖和白云質灰巖的主要礦物成分。白云石可用于建材、陶瓷[1] 、玻璃和耐火材料、化工以及農業、環保、節能等領域。主要用作堿性耐火材料和高爐煉鐵的熔劑;生產鈣鎂磷肥和制取硫酸鎂;以及生產玻璃和陶瓷的配料。
各種品質的白云石系列產品:白云石礦石,白云石砂6-10目,10-20目,20-40目,40-80目,80-120目,白云石粉10目通過,白云石超細粉140目,325目,600目,1000目,1600目。
白云石加熱到700~900℃時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氧化鈣、氧化鎂的混合物,稱苛性鎂云石,易與水發生反應。當白云石經1500℃煅燒時,氧化鎂成為方鎂石,氧化鈣轉變為結晶 a-CaO,結構致密,抗水性強,耐火度高達2300℃。
我國白云巖礦床分布在碳酸鹽巖巖系中,時代愈老的地層賦存的礦床愈多,且多集中于震旦系底層中。如東北的遼河群、內蒙古的桑子群、福建的建甌群中都有白云巖礦床產出。其次,震旦系、寒武系中白云巖礦床也比較廣泛,如遼東半島、冀東、內蒙古、山西、江蘇等地也由大型礦床產出。石炭、二疊系中的白云巖礦床多分布于湖北、湖南、廣西、貴州等地。
我國白云巖礦床資源豐富,已探明的儲量能夠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各礦床多已開發利用,產地遍布各省,其中尤以遼寧營口大石橋、海城一帶產量最多。
理化成分指標:
CaO 30.4%
MgO 21.7%
47.9%
燒失量:44.5-47.0
光性特征:白云石為一軸晶,負光性;常為非均質集合體。
多色性:無至弱,集合體無。
折射率:1.505 ~1.743 。
雙折射率:0.179 ~0.184 ,集合體不可測。
紫外熒光:橙、藍、綠、綠白。
吸收光譜:不特征。
放大檢查:可見三組完全解理。
特殊性質:遇冷稀鹽酸起泡。
優化處理:未知。
出石的范圍:山東煙臺萊州地區、遼寧寬甸地區。
白云石磚由煅燒過的白云石砂制成的耐火材料制品。通常含氧化鈣(CaO)40%以上,氧化鎂(MgO)35%以上,還含有少量的氧化硅(SiO2)、氧化鋁(Al2O3)、三氧化二鐵(Fe2O3)等雜質。天然白云石的CaO/MgO比波動較大,若磚中的CaO/MgO比小于1.39,則稱為鎂質白云石磚。白云石磚按生產工藝可分為:焦油(瀝青)結合不燒磚、輕燒油浸磚和燒成油浸磚。白云石磚含游離CaO,在空氣中易于水化崩裂,不宜長期存放。
原料白云石是碳酸鈣和碳酸鎂的復鹽,分子式為CaCO3·MgCO3,六方晶系,比重2.80~2.99,莫氏硬度3.5~4.5,理論組成為CaO30.41%、MgO21.87%、CO247.72%,CaO/MgO比為1.39。中國白云石資源豐富,品質優良,其成分見表1。21世紀以來,除采用天然白云石砂作制磚原料外,還用海水和石灰乳制得的合成鎂質白云石砂,制造優質鎂白云石磚。
中國轉爐爐襯主要使用焦油結合的白云石磚和焦油結合的鎂質白云石磚,有些工廠在易損部位使用輕燒油浸和燒成油浸鎂質白云石磚。西歐和日本等國轉爐主要使用焦油結合熱處理的和燒成油浸的白云石磚和鎂質白云石磚。此外,燒成油浸鎂質白云石磚還用作某些爐外精煉爐的內襯。
用途:
白云石可以作為煉鋼時用的轉化爐的耐火內層、造渣劑、水泥原料、玻璃熔劑、窯業、肥料、建筑與裝飾用石材、油漆、殺蟲劑與醫藥等各種用途。可用于建材、陶瓷、玻璃和耐火材料、化工以及農業、環保、節能等領域。
- [責任編輯:tianyaw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