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下半年以來,在宏觀諸多不確定性下,有色板塊呈現“冰火兩重天”,各品種分化波動整體加大,其中鎳價表現可謂一枝獨秀。8月8日,滬鎳期貨主力1910合約以漲停價124890元/噸收盤,為上市以來歷史最高,7月至今累計漲幅更是達到23%,引發業內人士一片驚嘆。對于迭創新高的鎳價,期貨日報記者采訪了多位有色業內研究人士,探究其連續走高背后的驅動力。
“全球宏觀經濟前景不佳顯然會壓制有色的走勢,特別對銅等金融屬性較強的品種,但對于大部分商品更關注基本面的表現,目前國家正通過各個政策和手段來對沖當前不利的局面,相信在國家的支持下,有色行情乃至有色行業將會重拾信心。”混沌期貨有色金屬研究員廖容榮對記者表示。
“在宏觀方面,下半年重頭戲仍是貿易問題,但鎳作為有色的一員,價格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國泰君安期貨有色分析師王蓉認為,對于其他有色品種而言,受貿易摩擦和國內宏觀內生性問題影響,下半年還是偏空的方向,整個有色板塊特別是在9月份之后可能會有較大的壓力。但是對于鎳還是要謹慎看待,因為它本身存在特殊的市場結構,走勢也會相對特殊一些。
一德期貨有色研究員谷靜對記者表示,鎳價近期上漲節奏與印尼方面多次傳出鎳礦政策調整的時點不謀而合。先是印尼方面重申2022年要禁礦,而后外媒表示印尼或將禁礦時間提前,因此此次鎳價再次大幅拉升,市場將一部分原因歸因于印尼方面,但8日印尼官方表示出口規則沒有變化,只需遵循現有的規則即可。
“近期印尼禁礦的傳聞持續發酵,而鎳價的突飛猛進也不得不讓人將兩者聯系起來。”王彥青表示,印尼禁礦本就不是空穴來風,本月以來市場的焦點轉向于提前禁礦這一消息,但是從各方報道來看,仍沒有比較權威的準確說法,預計中短期印尼鎳礦供應仍將保持相對平穩,即使真的禁礦印尼方面也會加速其冶煉廠的建設,通過半成品或成品的方式進行鎳資源的供應。
金瑞期貨有色研究員涂禮成表示,各方利益的博弈使得印尼礦業政策的前景撲朔迷離,如果再次禁礦大概率是不再新批配額,而已經批準的照常執行。另外兩種可能是一刀切以及加強配額審核。他認為,除非一刀切的禁礦導致短期鎳金屬缺口的無法填補,否則另外兩種模式下是存在較大的緩沖余地的。
“印尼重新收緊礦業出口政策實際上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對中國乃至全球鎳產業都有著相當的影響。”混沌期貨有色研究員廖容榮表示,從產業大格局的變化看,目前中國有40%的鎳礦來自印尼,印尼的禁礦必然導致原料供應的減少,但這個供應什么時候會減少,目前取決于印尼現在有的可出口配額,預計2021年可能出現較大缺口,而更重要的是隨著印尼禁礦政策,鎳產業鏈的利潤會出現重新分配。
“印尼作為鎳礦資源大國,出口鎳礦為其GDP增量做出很大貢獻。這不論對于礦企還是對于印尼都是有利的,因此政府沒有充足理由對鎳礦出口做出限制。”在長江期貨有色研究員吳灝德看來,目前印尼國內低品位鎳礦銷售價與FOB出口價之間相差15美元/噸,這就意味著出口1000萬噸能比在國內銷售多1.5億美元,所以短期印尼鎳礦出口收緊的預期可能被證偽,即使后期會對礦業政策限制也應該等印尼計劃新增鎳鐵產線建成以后,因此對于整體鎳礦供應限制不必過分高估。
“8月8日倫鎳的行情很像2018年4月18日夜盤,當時正值美國對俄羅斯發起制裁,夜盤交易時段市場爆出消息稱LME取消了俄鎳的倉單注冊資格,引領行情大幅上沖,但是隨后該消息被證明是幾個月前的消息,鎳價又快速回吐。”吳灝德表示,從技術上看,當前倫鎳到了前高的位置,若未能有效突破15850美元/噸,鎳價短期可能仍維持強勢振蕩,但中期有較大回落概率,建議不要輕易追高和摸頂,不操作比操作更明智。
廖容榮表示,滬鎳突發漲停確實出乎預料,但并不僅僅是資金的推動,資金的推動必然有其背后中長期的基本面的邏輯,中短期來看鎳供應增長不及預期,需求旺盛超預期將是依然是主旋律。
“短期鎳價的方向性比較難確定,主要因為印尼官方態度明前仍不明朗。但可以確定的是,后續鎳價的波動性將提升,也將給投資者帶來更多的風險。中期鎳價仍受制于需求端的影響,目前下游需求偏弱,中期鎳價沖高回落的可能性較大。”王彥青說道。
涂禮成表示,在禁礦傳聞的影響下,昨日滬鎳主力漲停收盤,倫鎳收長上影線或因為進口虧損擴大,推動跨市反套及空頭止損。未來在禁礦政策仍未落地之前,多空雙方仍將繼續博弈,鎳價維持高位寬幅振蕩。
“可以看到,倫鎳創下高點后又收了一個很長的上影線,從技術上去看的話,在這個位置短線向上突破的壓力已經較大,所以最近應該是一個高位振蕩的局面。”王蓉說,但鎳本身交割品結構和資金結構沒有有效改變之前,其波動率還是會偏大。
“此輪滬鎳上漲的主要原因是情緒對事件的過度反應和資金面的配合,目前印尼能礦部未有確證消息,后續需關注消息是否被證偽,如果禁礦消息為真確實將極大地影響鎳市近兩年的價格中樞,但在傳聞證實之前,多空博弈可能引發鎳價的劇烈波動,操作建議多看少動,謹防鎳價沖高回落風險。”顧馮達表示。
(轉自期貨日報)
- [責任編輯:王可]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