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可以說,從不斷增長的業績來看,這幾年來五礦和中冶的重組還是比較成功的,二者協同融合的效應得到很好的發揮,取得了‘1+1>2’的效果。”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五礦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唐復平在接受中國冶金報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他透露,重組后的中國五礦致力于在內部打造千億元級市場,進一步發揮重組效應。“因為我們的面很大、體量很大、產值也很大,內部所能夠產生協同效應的點很多,打造內部千億元級市場能夠使內部的業務轉起來,使得協同效應能夠得到很好的發揮。”
中國五礦亮眼的經營業績恰好可以說明這一點。2018年,中國五礦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032億元,利潤同比增長16.5%,經營業績創歷史最好成績。
唐復平告訴記者,中國五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績,首先在于中國五礦黨組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獨特優勢,推動黨建與經營深度結合、共融互促,為企業沿正確方向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在這個基礎上,中國五礦具體以3個“要效益”為方向。一是向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效益,深刻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導向,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要素配置效率、貫徹“質量第一”投資標準,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二是向市場化機制改革要效益,圍繞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下大力氣推動契約化管理,逐步實現各層級責權利的匹配,充分激發各企業作為獨立市場主體的動力活力。同時,構建頂層制度框架,夯實經營管理基礎,實現全集團在統一制度框架內規范運行;三是向內部整合融合要效益,推動戰略重組走向多領域協同協作和深層次整合融合,進一步釋放中央企業強強聯合的重組紅利。
據了解,2018年底,中國五礦管理的資產規模達到1.86萬億元,其中資產總額9115億元,管理金融資產9499億元。“企業發展很快,體量很大,但我們對自身有著比較清醒的判斷,可以說,中國五礦正處于‘三期疊加’階段,分別是重組融合期、擴張調整期、結構調整攻堅期。在這個階段,企業發展面臨的方方面面的挑戰比較多。”唐復平指出,“再加上我們身處金屬礦業領域,金屬礦業、冶金工程等業務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非常大,傳導性很強,外部環境壓力也比較大。”
唐復平告訴記者,“三期疊加”階段是中國五礦這個企業獨特發展歷程中必經的,是成長中的煩惱。中國五礦不能再簡單追求持續大幅拔高式增長,必須抱著為國有資本高度負責的態度,逐步調整理順、解決難題、化解風險。當然,調整是為了更好地出發,是行軍過程中動態的調整。
“我在內部會議上講,一方面,要時刻保持頭腦冷靜,準確研判復雜的形勢,敏感捕捉行業機遇,及時校準應對策略,在變局中化危為機;另一方面,‘風物長宜放眼量’,更要充分看到中國發展仍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態勢不會改變,必須自覺增強跨越長期性關口的責任感和自信心,步步緊跟中央各項決策部署,扎實做好自己的事情。”唐復平說。
中國五礦是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試點企業之一。
唐復平告訴記者,2018年,在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改革方面,中國五礦重點做了兩方面工作,一是在圍繞如何提高國有資本運行和配置效率上,以“契約化”管理為導向進行了管理體系的重塑,把“責權利”搞清楚,制度化、清單化。通過這樣一種方式,開展了內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內部優勝劣汰,實現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優化。二是圍繞重組整合需求,推進同質化業務整合,推動各類要素資源有效配置、有力聚合,加強內部協同,重組整合邁出實質性步伐。五礦與中冶這兩個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間重組,本身就是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改革方面的一個重要內容。做好這個重組整合,就是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提供一個樣本和模式。
此外,中國五礦還積極參加“雙百行動”,成立了創投公司和五礦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投資基金等,以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帶動作用,以及國有資本在產業整合、培育方面的功用。
提到今后一段時期的重點工作,唐復平告訴記者,2019年,中國五礦將瞄準“世界一流”目標,采用改革的辦法,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力,“競爭力提升”行動將是今后一個時期中國五礦的核心任務。
唐復平介紹,“競爭力提升”行動,就是在發揮戰略引領作用的前提下,建立以契約化管理為核心的市場化經營管理機制,把外部競爭壓力充分引入內部,營造內外互通的競爭環境,做到“一切行為方式和規則都圍繞市場化要求,一切產出結果和指標都圍繞競爭力提升”。最終要通過競爭力提升,達到“公平檢驗子企業、高效投資子企業,推進內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內部優勝劣汰,實現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效果。
唐復平形象地描述了這一行動——要把我們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和運轉由“大寫意”向“工筆畫”轉變,走出國企改革的成功道路,形成“五礦模式”的典型樣本。國企改革已經進入到“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的關鍵階段。2019年,中國五礦將繼續大膽務實推進試點實踐往前走。其中重要的舉措就是“競爭力提升”行動,通過這一行動,牽引各級企業成長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進而增強微觀市場主體的活力,這非常重要,最終要實現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實現高質量發展。
“只有堅持用改革的辦法、市場化的手段推進‘競爭力提升’行動,盡快借助改革乘數效應和政策紅利作用,才能形成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的差異化優勢,逐步縮小與傳統礦業巨頭的差距,達到‘世界一流’。”唐復平說。
(轉自中國冶金報)
- [責任編輯:王可]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