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2018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入,去產能由降總量為重點轉為注重調結構,市場平穩運行,科技飛速發展,從安全生產到職工生活,從井下一線到礦區環境……
那么,來看看2019年煤炭行業十大猜想和2019年煤炭市場運行走勢如何?
具體十大猜想如下:
猜想一:煤炭產能產量繼續釋放。預計煤炭產能產量繼續提升,全年去產能1億噸,新增產能1.5億噸,凈增產能5000萬噸;煤炭產量有望達到37.5億噸,增長約1億噸。
猜想二:煤炭需求或將小幅增長。全球宏觀經濟增速或將放緩,煤炭需求增速也將回落,預計全年煤炭消費約為40億噸,增長1.7%。需求增速放緩,煤炭供需平衡偏松。
猜想三:電力消費仍是增長來源。預計電力消費22億噸,增長0.9億噸;鋼鐵、建材行業煤炭消費持平,分別為6.4億噸、5億噸;化工消費3.1億噸,增長0.2億噸。
猜想四:煤炭進口或將有所收緊。隨著煤炭產能繼續釋放,國內供給側邊際效應減弱,但進口量對國內煤炭供需平衡的邊際支撐加強。2019年,預計煤炭進口或低于2.7億噸,大概率在2.0億-2.5億噸。
猜想五:區域性時段性缺口緩解。2015年以來,煤炭月度消費量在2.7億-3.54億噸之間,最高與最低之間差0.84億噸。其中用煤高峰主要集中在冬夏兩季。隨著運力大幅提升,庫存進一步由坑口向港口和電廠轉移,淡季存煤,旺季用煤,2019年預計區域性時段性供需缺口緩解。
猜想六:動力煤價格中樞或下降。在整體供需平衡偏松、電廠虧損畫擴大的情況下,動力煤價格中樞或下降30-50元/噸,其中長協煤將回到綠色區間(500-535元/噸),月度長協價和現貨價格中樞將回到黃色區間(570-600元/噸)。
猜想七:焦煤焦炭價格維持高位。焦煤長協價上調穩定市場預期,山西焦煤與23家長協客戶簽訂煤炭產品合同量為3609萬噸,對部分煤種長協價格實行上調。焦炭供給側改革仍將發力,焦化行業仍面臨產能過剩和環保問題,2019年焦化供給側改革或進入攻堅期,支撐焦炭價格。
猜想八:產業鏈利潤將重新分配。2016年以來,動力煤板塊利潤由占煤炭一電力產業鏈利潤的不到30%增長到70%以上:煤焦鋼產業鏈也由大幅虧損到獲取高額利潤。預計動力煤產業鏈利潤將向下游(電力、化工)轉移,而煤焦鋼產業鏈利潤將向上游(焦煤、焦炭)轉移;動力煤價格中樞將會下移,焦煤、焦炭價格維持高位。
猜想九:煤炭生產消費逐步西移。煤炭產量繼續向西部集中,截止2018年6月,西部六省(晉陜蒙甘寧新)生產產能占全國比例70.5%(2017年6月占比68%),在建產能中西部占83%。西部用電增速快于全國平均水平,廣西、西藏、內蒙古、重慶、四川、甘肅、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保持兩位數增長。西部跨區送電大幅提升,降低沿海煤電負荷。
猜想十:更積極穩妥推進去杠桿。煤炭行業去杠桿穩步推進,行業資產負債率逐年下降。2018年10月末,煤炭采選業資產負債率為65.43%,較2017年底下降了2.37個百分點,較2016年底下降了4.11個百分點。雖然煤炭開采和洗選業負債率有所下降,但仍處于較高水平。預計19年債轉股等降杠桿措施將繼續積極穩妥推進。
經過兩年的高位運行,2019年煤炭市場在宏觀經濟趨弱、煤炭產量增加、消費弱勢平穩,鐵路運力增長、能源需求下滑等綜合因素的作用下,煤炭供需形勢將由緊平衡狀態向寬松轉變。電煤、煉焦煤、焦炭分品種走勢分化。極端天氣下,氣候、水電因素的不確定存在,不排除部分地區、不同時段出現短暫的影響,但這改變不了煤炭市場寬松運行的基本格局。
一是宏觀經濟下行,壓制煤炭市場走弱。2019年的中國經濟將注定在顛簸中前行。除了已經出現初步企穩跡象的固定資產投資之外,中國經濟還面臨比較大的下行壓力。如果GDP下降到6.3%左右,對大宗商品消費特別是能源消費影響明顯。會抑制電力、鋼鐵、焦炭、建材、化工等煤炭消費領域的消費增長。
二是2019年,全國煤炭運輸瓶頸制約逐漸緩解。隨著國家“西煤東運、北煤南調、鐵水聯運、鐵路直達”運輸網絡不斷完善,制約煤炭運輸的瓶頸正在被打破。今年1—10月鐵路的煤炭運量增長16.2%,創歷年新高。而且鐵路運量增幅已經高于下水煤集港量增幅。大秦線、蒙冀線、朔黃線、瓦日線、蒙華線等一批煤炭鐵路運輸專線能力不斷增加,特別是蒙華線、瓦日線對華南、華東區域市場動力和煉焦煤消費,產生較大影響。環渤海下水各港除秦皇島港因城市定位,減少煤炭吞吐量外,其他港口都在提升能力,與華南接卸港口吞吐量也大幅增加。
三煤礦生產集中度大幅提高,供應能力增強。目前,很多省區除產煤大省外,很多省煤炭企業整合為2—3家大型企業。據運銷協會統計到2017年底全國煤炭企業總數不足7000處,正常生產煤礦4000多處;建成年產120萬噸級以上的大型現代化煤礦1200處左右,產量占全國的75%以上;建成千萬噸級生產煤礦37處,產能6.4億噸/年,在建和改擴建千萬噸級煤礦34處,產能4.4億噸/年。2017年,全國煤炭產量超億噸的企業6家、產量12.2億噸、占全國的34.7%;年產量超5000萬噸的企業17家、產量20.3億噸、占全國的57.6%;年產量超1000萬噸的企業36家、產量24.6億噸、占全國的69.8%。大企業多數占有優勢資源,增產潛力較大,煤炭供應能力大幅提升。
四是長協價增多,穩定市場。最早是針對電煤價格大幅波動,以政府意志推動的煤電企業參考“價格+指數“的定價模式。對于穩定煤炭價格起到了積極作用。后來,這一機制也在煤焦鋼黑色系,逐步推廣。山西焦煤、冀中能源、山東能源等八大煉焦企業先后與大型鋼廠、焦化廠簽訂了長協價格。煉焦煤市場價格波動幅度明顯收窄。最近山西焦煤等8家中國焦煤品牌集群成員單位,與全國鋼鐵、焦炭共50余家企業簽訂2019年煉焦煤中長期合同8900萬噸,占全國煉焦煤供需合同量的60%,創煤焦鋼長協合作以來歷史最佳水平。
五是淘汰4.3米以下焦爐,已成為普遍要求。全國焦炭第一大省山西省規定,今年未通過國家行業準入的炭化室高度4.3米焦爐,全部于2018年底前關停。堅持市場化產能置換,嚴禁以任何理由新增焦化產能指標。原有焦爐完成淘汰拆除后,其焦化產能方可置換給其他企業。2018年底前完成焦爐淘汰的,其焦化產能按現有100%置換;2019年底前完成淘汰的,按現有90%置換;2020年底前完成淘汰的,按現有80%置換;2020年后完成淘汰的,按現有50%置換。全國其他焦炭生產省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置換過程必將抑制焦煤的需求。
分煤種看:
一是動力煤供應充足,“西部地區”增產潛能較大,平抑煤價的作用明顯,動力煤價格平均價格較上年度有所回落。
二是煉焦煤難有增量。增產的煤炭都在西部地區,幾乎沒歐焦煤礦井,近1億噸的長協價相對穩定,市場價波動較小,低灰低硫優質主焦煤價格堅挺。
三是焦炭價格在淘汰落后4.3米焦爐的前提下,價格仍有大幅起落。
(來源:中國煤炭報)
- [責任編輯:gaoyidan]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