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
用制度形式固化套期保值業務管控體系
今年以來,在貿易摩擦加劇、美元不斷走強的影響下,與國外聯動性較高的有色金屬市場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鎳作為價格波動較為劇烈的品種,現貨企業的避險意愿極為突出。
與銅、鋁、鉛、鋅等基本金屬不同的是,鎳期貨上市后主力合約的移倉規律形成了“1—5—9”月的輪轉格局,給產業客戶的風險對沖和套期保值業務帶來了不便。為了更好地服務企業套保,上期所從去年9月開始采取多項措施提升鎳期貨合約的連續性。
鎳期貨合約連續性改善為套保添色
經過一年的努力,通過在鎳期貨上降低非“1—5—9”月合約交易成本、引入交易商機制等措施,鎳活躍合約按“1—5—9”月跳躍輪換的固有預期被成功打破,初步形成了按“1—3—5—7—9—11”月輪換的節奏,鎳合約的連續性顯著提升,產業客戶套期保值的效率也得到了明顯改善。
滬鎳原1、5、9月以外月份合約的活躍度明顯上升,合約成交和持倉規模穩步增長,產業客戶參與度大幅提高,現貨企業的套保意愿也更加積極。
企業穩健經營離不開期貨市場
值此時機,為促進行業產業間交流,進一步提升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9月12日至14日,2018上期所第四期(鎳)產業培訓基地活動拉開帷幕。期貨日報記者跟隨上期所調研團隊來到“鎳都”金昌,走訪了中國最大的鎳鈷生產基地和第三大銅生產企業——金川集團公司。
1958年,金川鎳礦被意外發現,并作為世界第三大硫化銅鎳礦床聞名于世。隨后,金川集團因礦而立,逐步發展成為以礦業和金屬為主業,集采、選、冶、化、深加工于一體,工貿并舉、產融結合的跨國集團。
金川集團市場部總經理蔣永勝告訴記者,公司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意識到利用期貨市場規避現貨市場價格風險對企業經營的重要性。“對于跨國經營的有色企業而言,通過在境內、境外期貨市場積極開展套期保值業務,可以更加有效地熨平市場價格波動,鎖定原材料成本和生產加工利潤,實現公司的穩健經營。”
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金川不僅是上期所的創始會員單位,同時也是中國首批取得可開展境外(LME)期貨業務資質的10家單位之一。經過逾十年的實踐結合,公司的期貨業務與主營業務已經密不可分,具備統籌利用境內、境外期貨市場,妥善管理現貨價格波動風險的能力。
據相關業務人員介紹,目前金川的期現業務實現了四個方面的有效結合。首先,利用期貨價格發現功能,指導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對公司主營的鎳、銅及有色金屬壓延加工等原料采購、產品銷售進行定價;其次,公司所屬各經營主體會根據各自的產銷計劃,開展鎳、銅等品種的期貨套期保值業務,以對沖價格風險,穩定生產經營;再次,公司所屬的各貿易類子公司會在開展套保的基礎上,結合現貨點價情況,適時引入基差交易,強化套保最終效果;最后,公司會在鎳、銅等金屬產品倉單上進行交割,拓寬銷售渠道,提升流通效率,實現快速變現。
此外,金川集團控股的金川邁科公司作為上期所首批產業客戶做市商,也在積極參與鎳期貨合約的做市交易,帶動鎳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參與,增強了市場的流動性,有效提升了滬鎳1807等合約的活躍度。
健全套保機制
“在早期接觸期貨市場時,公司曾因對市場認識不足而走了一些彎路,也交了不少因投機造成的學費,在痛定思痛中逐步建立了正確的套保理念。”在蔣永勝看來,實體企業參與期貨市場要以開展套期保值為目的,絕不能變套保為投機。
他表示,企業想要最終實現套期保值的目標,還需要結合自身實際,建立科學的業務管控體系、規范的組織管理和業務運行機制,確保業務執行依法合規。最后,企業要根據自身業務管控實際,建立健全相應的業務管理制度體系,固化業務管理機制,確保業務開展有規可依。
2016年,金川通過第三方中介機構,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創設了新的套期保值業務管控體系。以“嚴格保值、嚴禁投機、合規操作、監督制衡”為管控原則,按照套期保值業務“集中決策、統一管控、分布保值”的層級管理體系,以及業務運行、財務管理、風險控制等管控職能的分工制衡模式,形成了“三縱三橫”的套期保值業務管控體系。并在最后采用制度的形式將套期保值業務管控體系加以固化,建立了由一個規定、三個辦法、三個規則、一個手冊共同構成的套期保值制度體系。
“同時在套期保值業務具體執行的過程中,我們會在各個環節貫徹實施風險管控措施,強化對關鍵業務環節的有效管控,確保業務的規范有序運行,以達到套期保值業務風險分散可控、職能監督制衡、敞口分布保值、業務與服務分離、保值合規有效的組織化控制目標。”蔣永勝說道。
在正確的套保理念指引及完善的套保體系規范下,今年1—8月,金川累計成交銅期貨48295手(其中,境內45701手,境外2594手),鎳期貨5056手(其中,境內4224手,境外832手),期現沖銷后的綜合損益為盈利4912萬元,達到了開展套期保值業務的目的。
(轉自期貨日報)
- [責任編輯:王可]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