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宇燕、蘇慶義近日撰文指出,無端指責中國造成了世界范圍內的產能過剩,只會在解決問題的道路上越走越偏。寄希望于世界范圍內的產能過剩由某個國家單獨解決,并不現實。只有各國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兩人提出,正是現政府的干預才達到了削減產能的目的。前幾年,中國鋼鐵行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國內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存在市場的過度和無序競爭,鋼鐵產量的增長反而是政府干預太少、監管不到位造成的。而從經濟發展階段的視角來看,21世紀以來中國鋼鐵產量增長較快,則源于中國處于工業化、城市化、投資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較高的過程中。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未來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必然會得到有效緩解。
另一方面,中國并非是世界產能過剩的主要因素。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鋼鐵產能利用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過去兩年削減的產能相當于美國一年的產能。但與此同時,全球產能過剩并無明顯好轉。產能過剩問題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才成為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還是受整個世界經濟形勢的影響。同時,鋼鐵行業本身的供給和需求的價格彈性“雙低”特性導致其更容易出現產能過剩問題。
國際社會需集體應對。第一,促進世界經濟增長是化解產能過剩的根本出路。各國齊心協力促進世界經濟增長,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的產能過剩問題。第二,世界主要經濟體加強溝通協調是化解產能過剩的基本保障。世界主要經濟體應放棄在產能過剩問題上排斥其他經濟體的行為。第三,加強產能合作是創新性地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方式。世界主要經濟體應該攜起手來,培育落后國家的產能和發展水平。
來源:中國礦業報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Wang Linyan]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