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這邊產能過剩,那邊還在建設,我們今年電解錳的總產量只有80萬噸,但是國內一家企業的產能就達到了80萬噸。”8月9日,一次行業會議上,湖南湘西自治州錳業協會會長、湘西自治州德邦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德根,介紹了當前電解錳行業產能過剩、企業步履維艱的困境。
據其介紹,當前全國電解錳產能在240萬噸,產能嚴重過剩,在此情況下,企業間相互壓價,電解錳價格一跌再跌,倒逼不少企業停產。據其測算,今年以來,電解錳企業開工率僅維持在30%左右。
陳德根直言,電解錳行業產能過剩和以產量大小來劃分落后產能的錯誤觀念,并執行“一刀切”政策有關。“什么叫落后產能?資源、能源利用率低,有環保問題才叫落后產能,數數有幾塊基板,變壓器多大,然后下斷言產能小就是落后產能,規模大就是先進產能,這個觀點不對”。
他表示,電解錳在冶煉中要降溫處理,“和高爐、電爐不一樣,電解錳基板做大了,冷卻效率達不到,有粒子不均勻的問題,因此,要求企業做大不切實際”。
陳德根還表示,電解行業產能過剩已成定局,“往日價格猛漲,高利益回報的情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盡管產能過剩,但新的有優勢的產能又會增加”。
據其回憶,從1956年到1981年,我國電解錳行業從0家發展到5家,總產能不到5000噸;從1980年到2005年,電解廠從5家發展到近150家,產能從5000噸發展到100多萬噸,翻了200多倍。
中國電解錳行業生產技術的提升,成本的降低,曾使得國外電解錳企業紛紛關閉。“就連現在國外唯一一家還在生產電解錳的南非MMC公司,在2005年底到2006年6月份也不得不處于停產狀態”。
但是,中國電解錳“獨霸世界”的情況在2006年發生了轉折,當年中國對電解錳行業關稅進行調整,從出口退稅轉變為征收出口關稅,至今電解錳的出口關稅高達20%。
“我們要進口錳礦,做成電解錳賣到國外去,要交20%的關稅,還要17%的增值稅,沒辦法和國外競爭,過去倒閉的一些國外企業現在又慢慢起來了”。
他表示,國內電解錳行業生產一噸電解錳直流電能耗,從過去的1萬度降到了目前的平均6000度以下,和目前仍在生產電解錳的南非MMC公司11000度的能耗相比,我國電解錳行業的能耗水平已然是世界一流的。
同時,我國電解錳行業使用的錳礦平均為37品位,而南非MMC公司則需要50品位的錳礦,即我國電解錳企業的資源利用率也處于世界一流水平。
為應對當前電解錳行業產能過剩的困境,陳德根直言,我國需對電解錳行業的關稅政策進行調整,他建議國家放開出口,“為什么不考慮支持使用進口資源生產出口產品,賺取外國人的錢呢?”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