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分層次全面打響環境保衛戰
6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發布。《意見》提出,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
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編制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以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為主戰場,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意見》具體部署了五方面工作:加強工業企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大力推進散煤治理和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強化國土綠化和揚塵管控、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
《意見》提出,全國將從2019年1月1日起供應符合國Ⅵ標準的車用汽油和車用柴油,力爭重點區域提前供應。重點區域采暖季節、重污染期間,對鋼鐵、焦化、化工等重點行業企業將實施錯峰生產、錯峰運輸。
水污染防治方面,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扎實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堅持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加快工業、農業、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態系統整治,保障飲用水安全,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減少污染嚴重水體和不達標水體。具體要打好水源地保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長江保護修復、渤海綜合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等五項攻堅戰。《意見》提出,要開展長江流域生態隱患和環境風險調查評估,劃定高風險區域,從嚴實施生態環境風險防控措施,優化長江經濟帶產業布局和規模,嚴禁污染型產業、企業向上中游地區轉移。此外,農業農村地區要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制修訂并嚴格執行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質量標準,嚴格控制高毒高風險農藥使用,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和廢棄農膜回收,完善廢舊地膜和包裝廢棄物等回收處理制度。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有效管控農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具體措施集中在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快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強化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領域。《意見》明確,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大幅減少固體廢物進口種類和數量,力爭2020年年底前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完善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轉移等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化監管體系,提升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能力,實施全過程監管。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跨界轉移、傾倒等違法犯罪活動。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固體廢物大排查活動。評估有毒有害化學品在生態環境中的風險狀況,嚴格限制高風險化學品生產、使用、進出口,并逐步淘汰、替代。
《意見》確定了到2020年三大保衛戰的總體目標和具體指標:全國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體比例達到70%以上,劣Ⅴ類水體比例控制在5%以內;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70%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5年減少15%以上,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減少1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比達到25%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以上。新聞快論別跟政策玩“套路”郭莉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為全國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出了明確的作戰目標和戰略戰術,必將促進相關部門、相關企業統一思想、加快行動。政策的出臺,加之5月份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確立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已經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意志之堅決展現得淋漓盡致。
但連日來,媒體卻頻繁曝光各地應對環保督察大玩“套路”的新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風驚呆了群眾。
特別是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期間,暴露出的問題五花八門,讓人“大開眼界”。有的企業環保設施只在有檢查時才開,有的企業與第三方機構串通一氣篡改污染物排放監測數據,有的企業對環保督察組提出的問題不整改、假整改,有的企業大門貼封條、地下卻在偷排偷放……偽造文件者不乏其人、掩耳盜鈴者層出不窮。更讓人唏噓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人員也參與其中,不僅不執行政策,還睜著眼睛說瞎話,與違法企業沆瀣一氣,企圖瞞天過海。
第一批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開展僅1個月時間,就有這么多違法問題被揪出,足見污染防治攻堅戰任務之艱巨。但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已經明確,時代發展的潮流不可逆轉,無論是企業還是地方政府,縱然前路崎嶇,也要奮力前行。環保不是一陣風,敷衍應對行不通,觀望拖延非長久之計,假模假式必作繭自縛。若企業還一味沉迷于“套路”,不能看清形勢,不能真正轉變思想、踏實整改問題,那就只能被時代淘汰。
- [責任編輯:liuzhengro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