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鳳凰國際iMarkets編譯自零對沖網站,備受矚目的以人民幣為計價單位的中國原油期貨于北京時間3月26日正式入市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在交易開始的第一個小時之內交易額就突破了100億元人民幣。在開放交易的第一個小時之內成交量就超過23000筆,總價值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甚至超過了150億元人民幣),上述交易情況顯示出中國原油期貨的市場需求量巨大。
圖2:2018年3月26日,石油期貨(上)和離岸人民幣走勢
在經過了過去十年中多次的“虛張聲勢”之后,石油元終于在現在成為現實,而中國也借此正式對石油美元的統治地位發起挑戰。
北京時間凌晨5點,離岸人民幣美元北京時間報6.2543元,較上周五(3月23日)紐約尾盤漲578點,盤中整體上交投于6.3154-6.2536元。處于2015年8月11日以來最高。
有分析人士指出,石油元的出現對于本已疲軟的美元或將是致命的一擊,而在一過程中人民幣將逐漸成為全球貨幣市場的統治者。值得一提的是,石油元對石油美元的影響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對沖基金管理公司Graticule Asset Management Asia管理合伙人、兼首席投資官亞當-雷文森在2017年就發布警告稱,中國推出以人民幣為單位的原油期貨交易將對那些并未對此投放注意力的投資者產生巨大沖擊
圖3,綠線中國進口原油(綠線)超過美國進口原油(藍線)
事實上由于在2015年時中國進口原油的目標國家分布較廣且良莠不齊,美國的石油美元仍然有反擊石油元的機會。有分析人士在當時曾經撰文指出:“盡管在21世紀內對于原油需求的增長占據了全球需求市場增量的大部分,但近幾個月以來中國進口原油的目標國家份分布于全球各地且良莠不齊。4月份中國每天的原油進口量為740萬桶,創下歷史新高,這一規模也是其成為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但僅僅一個月之后這一數字就銳減至550萬桶。”
不過上述問題如今已不復存在,中國也在朝著全球原油市場“話事人”的目標大步邁進。
同樣是在2015年中國政府打造全新的“絲綢之路”,而人民幣也開始在歐洲市場建立更具統領性的影響力。
早在2015年就有投資者發布了相關的警告信息時間倒退回2015年,在當時眾多針對石油美元發起的攻擊行動中,中國扮演了先鋒隊的角色。俄羅斯第三大原油生產企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在2015年時決定將原油結算貨幣由美元轉換為人民幣以及其他亞洲國家和貨幣。
另一大產油國伊朗也跟進了俄羅斯的上述行動,其在進行包括地產原油在內的原油交易中開始使用人民幣以及其他外國貨幣結算。
石油美元的背后是美國國債的力挺,因此其或將幫助美國政府填補預算赤字,然而一旦將這座靠山搬走,美國人的麻煩也就來了。
如今看來這一天似乎已經來到了。
2015年時中國在全球油市就給予過美國當頭一棒,而到了2017年中國坐上全球最大進口原油消費國的交椅,這對美國來說又是一次“暴擊”。
如今中國是全球領先的原油消費國,北京方面完全有能力利用自身的影響力要求沙特使用人民幣進行原油結算,而這也被認為是北京意圖同利雅得就原油交易協議進行重新談判的真正動機。
一旦原油市場出現倒置情況,人民幣就有機會成為全球貨幣市場的統領者,這對于美元將是更深一步的“傷害”。
來源:網絡
- [責任編輯:Wang Linyan]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