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中國的經濟增速在今年放緩,甚至引發了一個十多年都無暇討論的話題——通縮。在不那么高的GDP增速面前,很多人都不淡定了,開始呼吁政府應加大投資力度,加大救市力度,眼巴巴地回頭望向2008年。
越是在經濟增速降低的時候,越是要保持頭腦清醒。越是在經濟增速降低的時候,越是要咬緊牙關。因為只有在困難的時候,才能夠倒逼出足夠的轉型壓力和動力,如果一遇到低速增長就坐不住,那么無論是對于政府還是企業而言,調結構就永遠也提不到我國經濟發展的議事日程上來。
對于今年的經濟發展目標,政府在年初設定的是7.5%。而對于整個“十二五”期間的經濟增速,政府設定的目標則是7%。也就是說,政府對于經濟增速下降是有準備的,是打算主動順應這一經濟發展趨勢的。因為通過政府投資來維持一個8%以上的經濟增長是不可能長期取得成功的,其對于政府財力、環境資源、人力資本的透支太大,同時這樣的增長無法讓所有人都從改革中獲益,有的甚至獲得的只是個改革的成本。
一如2008年,現在擺在中國經濟面前的是兩條道路,一個是2008年那樣的選擇,全力保增長,結果錯失了調結構的大好時機,讓中國經濟的深層次矛盾積累更深;一個是只要GDP增速不出現驟降,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時機,大力推動市場改革和經濟轉型,不是依靠更多的資源投入來獲取增長,而是應該擴大市場空間,減少入市成本,通過制度變革來釋放經濟發展的活力,從而走出這“歷史的三峽”。
廉價的勞動力成本、犧牲環境而換來的低資源成本、政府的高投資,這些是我們過去經濟發展的模式特點,既讓我們的經濟迅速起飛,也讓我們時刻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擔心。繼續這樣的增長模式,勢必讓中國經濟增長陷入到紅海里,面臨著與土地、資源、環境、人口等要素的激烈競爭,從而使我們的發展交織著不確定性的憂慮。低勞動力成本和低資源成本需要逐步回歸到正常價值上來,這兩塊成本的升高,必然需要中國經濟中的另一個發展要素——高企的制度成本降下來,這樣,中國經濟這艘大船才會駛進藍海,靠創新和質量競爭,而不是靠低價和復制。
《人民日報》發表社論,之言“市場經濟改變中國命運”。正如文章所言,只有回首過去,我們才知道自己已經走出多遠。從鄧小平南方講話及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目標,到現在只有20年,中國發生的變化,“一日千里”恐怕都不足以形容。經濟學家林毅夫說,中國經濟還能高速增長20年。我們相信,如果我們的市場環境能夠得到進一步完善,再一次釋放出巨大的制度紅利,林毅夫的豪言才會是擲地有聲的。我們期待同樣一個20年后,我們回首過去,也可以欣慰看到“輕舟已過萬重山”。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