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觸底過程中的短期震蕩初步結束
5月份,工業增長率保持在6.5%,與上月持平,4月份出現的增速回落開始轉穩;自2016年3月份以來,工業增長率已連續14個月穩定在6%以上。此外,5月份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8.1%,增速也與上月持平。綜合這些情況,可以認為在從高增長到中高增長的觸底過程中,中國經濟所經歷的短期震蕩初步結束。
經濟出現震蕩的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供求關系的變化。中國經濟逐步企穩的支持因素,首先是市場需求的逐漸恢復,特別是投資需求的恢復。近年來,基礎設施投資持續保持較高增長,房地產投資在2016年也出現增速回升。這些都對大宗商品的市場需求產生了明顯拉動,這也是2016年下半年大宗商品銷售形勢明顯好轉的主因。另一方面,受到市場和政府兩個方面的推動,去產能取得明顯成效:市場需求水平持續下降引導企業去庫存活動持續時間較長,庫存水平下降比較深;政府明確提出了鋼鐵、煤炭等過剩行業調減產量的目標,采取了多項措施,也收到明顯成效。供求兩個方面的變化,使大宗商品供求缺口在短期內明顯擴大,價格水平快速提高。價格信號對相關企業形成強刺激,導致預期快速好轉,生產活動快速升溫,對工業增長形成了過度推動。由于供給潛力大,相關產品短期增加較多,使供求缺口很快彌合,價格漲幅持續回落,庫存水平提高。這必然導致預期改變和生產活動降溫,使工業增長率回落。由于增長的底部已基本形成,因此使這一回調成為短期波動。
經濟增長的底部基本形成
中國經濟“增速換擋”的主因:一是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沖擊,以及所導致的中國出口增速大幅度下降。二是國內城鎮化矛盾導致的房地產市場及投資的深度調整。1-5月份,中國外貿出口同比增長8.1%(按美元計算),較上年的負增長出現明顯恢復。當然,主要國家和經濟體還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對我國全年出口形勢不可過于樂觀。但綜合分析各方面因素,2017年中國出口結束負增長,實現低位企穩的概率比較高。
從國內看,盡管城鎮化遇到一些困難,但動力仍然強勁。一段時間以來,一些超大城市人滿為患,而中小城市人氣不足,制約了人的城鎮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制約了消費結構升級和市場需求擴大,導致房地產企業在大城市拿地難,在中小城市賣房難。受“兩難困境”的制約,房地產投資增速大幅度下滑,導致投資增速持續下行。從2010年到2016年,投資增速從24%降低到8.1%。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城鎮化正在克服這些困難繼續推進。2016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上升到57.35%,較上年提高1.25個百分點。近幾年應屆大學畢業生每年都超過70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超過500萬人,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量超過350萬人。目前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1.2%,與常住人口規模比較,處于流動狀態的人口數量巨大。這表明,中國城鎮化的動力仍然十分強勁。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一批二線城市人口快速增長,一線城市開始聯合周邊的中小城市向城市群方向發展。在中心城市帶動下,一些三、四線城市的人氣也在提高。按照中央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戰略部署,城市長遠、綜合規劃工作正在加強;地下基礎設施加快“補課”;城市群內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同城化正在積極推進。中國城鎮化的巨大潛力正在加快釋放,城鎮化活動的這些積極變化,預示著中國城鎮化的長周期調整開始走出谷底,這一變化也給房地產市場及投資形成了重要支撐。隨著一批二線城市人氣度快速提高,這些區域的房地產市場需求持續旺盛。在一線城市增強輻射帶動作用下,周邊三、四線城市的人氣度也在較快提高,這些都推動了房地產市場銷售形勢明顯好轉。2014年城鎮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7.6%,2015年轉為增長6.5%,2016年增長率提高到22.5%。房地產銷售形勢的好轉,從根本上解決了房地產企業資金不足的困難。2016年房地產企業資金余額達到14.5萬億元,今年1-5月份到位資金5.9萬億元,均明顯高于同期房地產投資的規模。另一方面,這些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的土地約束還不明顯,房地產開發建設的資金、土地約束明顯緩解,使得房地產投資增速回升。2016年房地產投資增長6.9%,增速較2015年提高5.9個百分點。今年1-5月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8.8%,較去年又提高1.9個百分點。受城鎮化活動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帶動,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進入新一輪更高水平的發展階段,建設項目大量增加。與此同時,地方債置換、地方發債制度建設、PPP建設運營方式普及等又使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保障條件明顯改善。綜合上述的分析,基礎設施投資已從穩增長目標推動的較高增長,轉入由建設任務增加、資金保障條件改善等因素支持的較高增長,其可持續性明顯提高。這意味著投資增長開始由降轉穩,穩中趨升。
還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國內消費持續保持10%左右的較高水平增長。這與中國政府持續、大力度地保障基本民生的工作效果緊密關聯。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自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堅持社會政策托底的原則,全力保障基本民生,著力抓好精準就業、精準扶貧等重點關鍵環節的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2012年以來就業形勢保持基本平穩,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今年1-5月城鎮新增就業599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萬人。在就業基本穩定、扶貧幫困效果日益顯現的背景下,全國居民收入保持了大體平穩的增長態勢。今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可比價格同比增長7%,收入增長高于GDP增速。受收入平穩增長的支持,居民生活水平繼續平穩提高,網購、旅游、餐飲等各類消費活動較為活躍。綜合當前的就業和收入形勢,預計未來消費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將對經濟增長起到較為穩定的托底作用。
還應該注意到,工業企業科技研發活動明顯增多,由科技進步所推動的提質增效活動日益增加。例如,電解鋁工業能源消耗水平達到世界領先,鋼鐵工業從線材向板材、型材積極轉型。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通過科技進步提高競爭能力,開拓國內外市場空間。這些也推動了研究與開發的支出持續較快增長。從2011年到2014年,研究與開發的支出占GDP的比重由1.79%提高到2.05%。今年前5個月,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了22.5%,快于全部投資增速13.9個百分點,5月份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較工業增速快4.8個百分點。
受國內外市場需求平穩恢復、訂單水平穩定,以及轉型調整、創新發展成效的支持,今年以來企業經營狀況明顯改善,1-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4.4%。
以上情況表明,經過5年多的持續努力,中國經濟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城鎮化矛盾等困擾,已初步形成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底部。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或者超過上年水平。
進一步筑牢經濟平穩增長的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仍然比較脆弱,各種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發生黑天鵝事件的概率仍然較大。海外市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出口的外部環境仍然不容樂觀。從國內看,房地產市場局部過熱的風險仍需著力防控;加強金融監管等去杠桿舉措,對流動性的影響仍需高度重視,貨幣政策在保持流動性適度方面任務很重。
更為重要的是,不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困難企業、僵尸企業還有待解決;高杠桿及其包含的金融風險仍然不容低估;支持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體制機制仍需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也急需加強,國有企業、非公經濟相關體制改革需要加快;“放管服”改革需要進一步推進,政府與市場關系要進一步理順;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功能急需加強,資源優化配置機制急需完善。
所有這些風險和隱患、矛盾和問題的存在,都表明當前經濟企穩向好的基礎尚不牢固。因此,既要肯定經濟企穩向好的態勢,也要清醒認識到仍然存在的諸多風險和挑戰。要精心維護好經濟企穩向好的積極勢頭,更加精細地落實好宏觀調控各項任務,依靠市場化、法制化手段加快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加快筑牢經濟中高速平穩增長的基礎,使中國經濟進入含金量更高的中高速平穩發展軌道。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員)
- [責任編輯:liuzhengro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