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2017年6月26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兼黨委書記李新創應邀出席第八屆礦業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并圍繞鋼鐵工業發展態勢及運行情況、中國鋼鐵工業主要原燃料保障情況、礦業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作了題為《中國鋼鐵工業原燃料保障及礦業可持續發展建議》的主題報告。
鋼鐵工業發展態勢及運行情況
李新創院長首先就全球鋼鐵工業發展形勢進行分析,指出全球鋼鐵產業發展現已進入第四階段新一輪平臺期,并將迎來一個漫長的調整過程。伴隨全球鋼鐵行業發展態勢,我國鋼鐵行業也步入了創新發展的減量階段。
李新創院長分別從產業布局、生產、消費、進出口、價格、效益等方面逐一介紹我國鋼鐵產業運行情況,指出我國鋼鐵發展的時代主題正在發生由“增量、擴能”到“減量、調整”的變化,并對鋼鐵蓄積量及廢鋼產出進行研判。綜合考慮粗鋼產量、鋼材直接進出口、鋼材間接進出口、廢鋼產出量、鑄造產品等因素,預計2017年我國鋼鐵蓄積量約為78億噸。根據相關資料并考慮統計外因素,估測當前我國年廢鋼產出量超過1億噸。李新創院長表示,我國鋼鐵產業發展目前處于峰值弧頂區階段,隨著進一步向峰值區中后期發展,我國電爐鋼比例將開始逐步回升。我國電爐鋼發展預計將經歷三大階段:一是探底回升的起步階段;二是快速增長階段;三是緩慢趨于平衡的階段。
中國鋼鐵工業主要原燃料保障情況
李新創院長分別從資源情況、供需概況、發展趨勢和保障對策等方面,對鐵礦、煤炭、錳礦、鉻礦、鎳礦行業逐一進行專業分析。
鐵礦:全球鐵礦石資源豐富,可開發年限長;但是鐵礦石資源分布不均衡,優質資源分布也不平衡。2016年全球生產生鐵(含直接還原鐵)消耗鐵礦石(TFe 62%)約19.3億噸。同年,全球鐵礦石產量在20.3億噸左右。總體來看,全球鐵礦石供過于求的局面仍然存在,但是供應過剩狀況有所緩解,鐵礦石供需格局將波動調整至新一輪平衡。在我國,2016年全國鐵礦石需求量為11.07億噸。同年,我國鐵礦石原礦產量為12.81億噸,進口鐵礦石10.24億噸。當前,全國42個港口鐵礦石庫存處于歷史高位。總體來看,我國鐵礦石供大于求問題突出,鐵礦石供應“外增內減”,對外依存度進一步攀升至87.3%,進口礦已是并將長期是我國鋼鐵工業最重要的原料戰略保障。
李新創院長分析稱,未來鐵礦行業將呈現出四大發展趨勢:一是全球鐵礦石市場供大于求;二是我國高度依賴進口鐵礦;三是鐵礦石價格將低位波動運行;四是全球鐵礦石貿易更趨集中。建議我國鐵礦行業堅持以外礦為主、內礦為輔的基本戰略,國內鐵礦必須保證有一定的底線供應能力,同時還應積極開拓國外優質、低成本的鐵礦資源,并應支持鐵礦資源開發、鋼鐵產能布局、基礎設施建設一條龍的產業鏈捆綁模式“走出去”。
煤炭:2016年估算全球生產煤炭74.5億噸,其中煉焦煤原煤產量占27.9%。同年,全球煉焦煤消費量為8.4億噸(用于生產焦炭)。全球煤炭貿易主要集中在亞太、歐洲、北美和拉丁美洲四大貿易市場,其中亞太地區煤炭貿易量最大,約占世界總量的50%以上。2016年我國煤炭產量33.6億噸,其中煉焦煤產量12 .1億噸;2017年1-5月,我國煤炭產量14.1億噸,其中5月產量達3.0億噸,創2015年以來單月最大增幅。同年,我國煤炭表觀消費量為36.6億噸,其中煉焦洗精煤消費量約5.92億噸,鋼鐵行業煉焦洗精煤消費量約為4.93億噸。2016年,我國煤炭凈進口約2.5億噸,其中凈進口煉焦煤5803萬噸,占煉焦煤總消費量的9.8%,對外依存度約達10%。
李新創院長分析稱,未來全球煤炭產量及消費量總體將隨世界經濟增長而持續增加,但增長幅度和速率將遠低于世界經濟增長率。我國煤炭由于鋼鐵、有色、建材等主要耗能產品需求先后陸續達到峰值,消費量將穩中有降,但仍將繼續保持進口煉焦煤趨勢。
錳礦:世界錳礦資源比較豐富,但分布很不均勻,大約有27個國家生產錳礦石,主要集中在南非、澳大利亞、中國、加蓬、哈薩克斯坦、巴西、印度、加納、烏克蘭和馬來西亞等國。據估算,2016年全球錳礦石消費量約為5400萬噸。截至2015年,我國共有錳礦山430處,已形成3000萬噸錳礦石的采選生產能力;但國產錳礦石不能滿足國內生產需要,每年需大量進口錳礦石,2016年我國進口錳礦石1705萬噸。我國錳礦消費量約95%用于鋼鐵生產,推算2016年我國錳礦消費量約為4600萬噸。
李新創院長分析稱,錳消費主要用于鋼鐵工業,世界錳礦行業的發展趨勢仍將取決于世界鋼鐵工業的發展變化,預計未來世界錳礦需求將進入一個平緩增長期。我國錳礦保障對策建議是:進一步夯實國內錳礦資源保障基礎;繼續穩定錳礦供應能力;提高錳礦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加快地質環境問題治理;利用“一帶一路”契機進行錳礦資源全球配置,建立錳礦石及錳金屬海外供應體系。
鉻礦:世界鉻礦資源總量超過120億噸,探明儲量約為4.8億噸,大約有20個國家生產鉻礦石,且表現出很高的集中性。鉻礦消費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不銹鋼產量,2016年世界鉻礦消費量約為2900萬噸,我國仍然是鉻礦的最大消費國。我國鉻鐵礦資源非常短缺,截至2015年,我國共有鉻礦山14處,鉻礦生產能力約為20萬噸/年;國產鉻礦石遠不能滿足國內生產需要,我國每年也需大量進口鉻礦石,2016年進口鉻礦石1058萬噸,鉻礦對外依存度接近100%。依據我國不銹鋼產量推算,2015年我國鉻礦消費量約為1040萬噸。
李新創院長分析稱,未來一段時期,世界鉻鐵礦需求將伴隨世界不銹鋼產量的變化趨勢保持在目前水平或略有下降。我國鉻礦保障對策建議是:加強對鉻礦重要礦產地的勘查,提高勘查程度,將成果納入儲備管理;積極“走出去”,推動國有企業、地勘單位、民營公司多元投資,合作開展鉻礦資源勘查開發。
鎳礦:全球鎳儲量約8100萬噸,主要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亞、新喀里多尼亞、巴西、俄羅斯、古巴、印度尼西亞、南非、菲律賓、中國和加拿大等國。鎳主要用于不銹鋼冶煉,用量占全球鎳需求總量的65%~70%。2016年全球原生鎳需求202.7萬噸,全球鎳產量198.9萬噸。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原生鎳消費國,2016年原生鎳消費量約為104萬噸,占世界總消費量的52%;根據資料數據,其中不銹鋼行業原生鎳消費量占84%。但是我國鎳礦資源稟賦較差、非常短缺,鎳礦資源對外依存度超過80%,為了滿足國內不銹鋼行業的強勁需求,每年需從國外進口大量鎳資源。
李新創院長分析稱,未來不銹鋼仍將是鎳需求的最大領域,世界鎳業發展狀況將很大程度取決于美國、中國、日本和西歐經濟發展情況,中國仍將是全球鎳礦產品消費大國。我國鎳礦保障對策建議是:重點加強海外戰略,主要是“走出去”開發鎳礦資源以及在資源所在地進行深加工。
礦業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
李新創院長指出,我國礦業發展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包括如下五方面:一是綠色發展。應構建部門協同、四級聯創的工作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加快綠色礦山建設進程,力爭到2020年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礦業發展新模式。二是開放發展。堅持海外資源戰略、實現資源全球配置是實現資源保障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三是創新發展。應大力推動發展模式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四是協調發展。應實現礦山企業與鋼鐵企業上下游的協調發展,礦山行業內部各要素的協調發展,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資源開發與社區關系的協調發展。五是共享發展。礦山企業應履行社會責任,反哺社會,實現屬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過共贏實現可持續發展。
- [責任編輯:Liu l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