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全球經濟已經到達好轉的拐點,但下行風險仍然存在,尤其是如果各國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副作用”處理不當,有可能出現不利于本國和全球的保護主義措施。
3月18日,在德國巴登-巴登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期間,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稱,強有力的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政策比以往更加重要。全球合作及正確的政策將有助于實現強進、可持續、平衡和包容性的增長。
她在此前發表博客文章稱,至少目前來看,全球經濟已經達到拐點。這也是IMF在1月預計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提高至3.4%和3.6%(2016年為3.1%)的原因。
要保持當前勢頭,美國實現強勁增長固然對全球經濟有利。但美國若改變政策組合,也可能會產生連鎖反應或溢出效應。例如,美國推出何種性質的政策組合,將決定是否出現美元走強、利率上升的局面,而這可能導致全球融資環境的超預期收緊,對部分新興經濟體和低
收入國家帶來壓力。
中國成功向速度放緩但更為均衡的增長模式轉型,以及大宗商品出口國出臺更多政策措施、繼續適應大宗商品價格走低,都將有助于保持當前的增長勢頭。
IMF在致G20峰會巴登-巴登會議的報告中稱,下行風險主要來自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技術變革在發達國家中對就業和收入分配的影響。政治壓力可能帶來“向內看”的政策措施,由此對經濟造成事實傷害,卻又無法真正減緩經濟結構變化對部分人群的負面影響。此外,全球金融狀況將引發從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外流,發達國家的金融和財政穩定性,以及地緣政治風險仍然存在。
拉加德說,最重要的是,應共同避免因自身政策不當而帶來的損失,避免制定那些可能對貿易、移民、資本流動、跨國技術交流造成嚴重破壞的政策。“關鍵的第一步是認真考慮普惠增長。”
這就需要開展更多工作,為低技能工人提供幫助,讓他們能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例如, 這些措施包括有針對性的教育項目、技能培訓、就業激勵等。
為實現普惠增長,另一項重點工作是改善收入政策和稅收制度。對勞動予以稅收優惠、提高最低工資等措施,可能對一些國家有所幫助。稅收制度和福利制度改革(包括推出累進性更強的所得稅)同樣是有益的。
IMF呼吁,加大力度應對全球外部失衡問題;完成金融體系改革,增強金融體系的穩健性;保護并加強貿易,以此拉動各方可廣為分享的經濟增長;攜手合作應對當前最緊迫的一些挑戰,包括從全球安全衛生問題到應對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等問題。
- [責任編輯:Chen Zhen Se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