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3月12日消息,由資管網主辦,聯合多家證券銀行金融機構、行業協會、私募機構、研究機構、實業企業等,舉行的“第四屆(2017)中國資管精英大會在深圳召開,新浪財經作為獨家網絡財經媒體直播本次會議。熵一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東海出席會議并發表主題演講。
謝東海表示從美國的情況來看,美國經濟今年會保持一個溫和的增長,其實歐元區也不錯,中國的經濟增速下滑的趨勢也暫時停下來了,也就是說今年從經濟層面上看,全球看不出有危機發生的征兆,但是政治事件不斷。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經濟在溫和通脹下的貨幣政策收緊,這是兩個都能起作用的因素,所以感覺今年看起來撲朔迷離,但是實際上是比較簡單確定的一年,從經濟上來說。
以下是謝東海的演講實錄:
感謝資管網給了這么一個機會和大家一起進行交流,志為給我打電話說參加這個會講點什么東西的時候,正好是特朗普已經就任,想了解美國的一些政治的變化,所以在這里對在美國期間的一些觀察和思考,和大家做一個分享。
在座的可能更多的是在商品期貨這方面的成功投資者,我們知道商品的最大的影響因素,當然是中國。離開中國,我們就沒辦法去對商品去做出什么樣的判斷。因為主要的消費來自于中國。
但是,美國的影響會體現在匯率、利率上。而且,這一輪商品上漲的后期,有一個很大的預期是特朗普就任總統以后,會不會啟動基建?
首先,我們看一下特朗普在就任總統之前提出的幾大競選的主張。首先是要減稅,其次是要增加基建的投資,再其次是要美國的企業回歸美國,最后是要去監管,金融的、環保的、全方位的去監管。
這些政策我們看一下,特朗普就任總統以后,有一些法令的簽署。但是具體這些主張,是否很快就可以執行?我們當時去美國時帶著這樣一個疑問。
首先我們看稅改,在特朗普的主張之中,實際上希望減稅,減少企業稅、減少個人所得稅。增稅,增加邊境稅,這是特朗普的主張。但是議會之中,共和黨主流的主張是稅改,稅改就會更系統一些。稅改要有一個平衡,如果減一部分稅,減誰的?誰受益?增一部分稅,增誰的,誰受益?為什么要增?為什么要減?這是一個系統的事情。
我們知道共和黨議會主流的觀點,一直主張要減稅。尤其是以共和黨的眾議院議長為主,已經好多年都是希望把這個事情做成。但是問題在于,議會和總統之間的意見,雖然都是減稅,但是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個差距首先體現在,是收邊境稅或者叫做關稅,還是收邊境調節稅?它有很大的區別。如果你收關稅,這樣和現行的WTO的準則就會沖突,他就需要和WTO重新簽署協議。要么就直接撕毀協議,終止以前所有的合作,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舉動。我們看特朗普就任以后,停止了TPP的談判。那是那個協議尚未簽署,退出了北美貿易協定,這只涉及到加拿大、墨西哥。但是如果收關稅,可能會引起一系列貿易的沖突和摩擦。那如果收邊境調節稅,是可以有一種說法,比如說一些國家的增值稅,美國是沒增值稅的,可以說因為你沒有收增值稅,到我這里我給你補一個增值稅,讓這個商品在美國的價格和其他地方價格保持一致,理論上來說有一定理可以說。
但是要改這個,就需要花很長時間。最早今年底能夠啟動就不錯了。很多跟議會有關聯的人士都提到,這是一個很龐大的改變,有可能是長達3—5年,甚至10年才能完成的改革。那如果不做一攬子的改變,一步一步的,比如說先減一部分稅,那在國會之中還是有一系列的爭議,總之稅改的方案,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可能達成,不會那么快。
而且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因為美國國會2年后要換屆選舉,換屆選舉如果共和黨鞏固了目前在國會的席位,這些啟動就很快。但是如果共和黨失利,那就更為漫長。甚至說如果共和黨增加了席位,我們看到國會對總統的支持就會增強。但是,如果減少了席位,那這個支持可能會迅速的消失。
稅改的法案是需要時間的,當然會有一系列的變通的方法,但是還是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才能夠完成。簡單的我們看一下邊境調節稅的內容,以及面臨的困難。比較有意思的是,WTI布倫特原油的價差是一個比較好的能夠去預測邊境調節稅什么時候能夠來去實施的很好的一個體現。
第二個方面,基建投資。
在競選的時候特朗普說要增加5000億美元的基建投資,前一段時間他又說要增加1萬億美元的基建投資。市場就說對有色有比較大的影響。基建方面,民主黨也說要增加1萬億美元的基建投資。所以增加基建投資,其實總統、國會,國會的兩黨,是沒爭議的。從政府到國會到民間,普遍都認為美國需要增加基建投資,的確是這樣,美國的很多地方,真的是需要去增加這個投資了。
但是問題在于錢從哪兒來?民主黨的建議是錢從政府出,政府增加公共支出。而共和黨議會的想法是,不能夠繼續擴大政府的財政赤字,因為政府的債務已經不低了,我們知道美國政府債務占GDP接近百分之百,就希望民間出。民間要出這筆錢的話,有一種方式叫PPP,政府、企業、個人,共同來做這個事情。但是美國的情況跟中國情況有很大的差異,我們的高速公路是收費的,美國修高速公路,他那個公路是不收費的。那你不收費,這個錢最后怎么支出?一種替代的方案是,你投了之后可以做稅收抵扣。所以看起來大家都覺得應該增加基礎設施投資,但是碰到誰出錢的事之后,那也是非常漫長的過程,因為最后的方案需要國會批準。
下周我們能看到,國會會對政府債務上限會做表決,政府債務上限提高到什么程度?可以看到一個信號。但是,從時間表上來看,最快能夠啟動也得到今年年底。所以不同于我們這邊的基建投資要做就能迅速做,美國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最后一個是資本回流,我們知道美國很多企業,比如像蘋果他很大一部分海外的收入會放在愛爾蘭去,而不直接拿回到美國,因為美國企業所得稅比較高,而愛爾蘭企業所得稅很低。如果美國企業愿意把他們在海外的盈利匯回美國,那就需要有一個優惠的法案,可能實施的路徑比如說一次性的稅務減免,征收比較低的稅率,讓企業的資金匯回美國。另外一個是用回流的方式,都征稅但是對境外的這塊回美國的,征一個比較低的稅率。這比起前面我們看到的稅改,和基建投資來說,可能會是一個比較快能夠去做的一件事。
但是今年美國的國會很忙,我們看特朗普簽署了廢除奧巴馬醫改法案的文件,奧巴馬的醫改法案長達2000多頁,國會今年去忙這個可能都夠忙的了,所以很多事情都還早,反正聽完很多人的介紹之后,最后一個感覺就是,所有的東西都需要時間,開玩笑的說那今年看來特朗普惟一能做的就是建墻了,但是大家說建墻也不容易,也是需要花錢的。
由此我們看到美國的權利分割,這可能會導致很多事情不是說誰做了總統,誰的這些主張就可以迅速兌現。但是如果中期選舉共和黨席位增加在這兩年內,兩年后的中期選舉席位增加,那特朗普的地位可能就真的穩固了,如果他穩固可以做兩屆,這些事情最后都會實現的。
但是如果2年后的選舉,國會選舉失利,這些事可能就難說了。就像奧巴馬當時想修輸油管道,他做了8年都沒弄成,因為涉及到環保的問題。
下一個特朗普想做的事“去監管”,這個事特朗普上任第一天他就做了,因為他把環保的那個廢除了,不管了。所以那個輸油管道就可以去建了。
如果特朗普主張的所有這些東西都需要時間,最快今年年底能啟動就不錯了,實施那在遙遠的未來。但是我們觀察到的去監管的這個事會走的更快,首先是金融上我們知道后邊的《多德-弗蘭克法案》,這個對很多金融機構經營,增加了很多監管成本。不會完全廢除,但是這個法案的很多部分,可能會減弱。這對美國新的信用周期的啟動是有好處的。比如說社區銀行,這種中小銀行監管成本非常高,其實大銀行倒沒關系,因為他可以分攤。如果這些減弱,現在的美國和當年的日本和歐元區的一個很大區別在于,有人愿意借錢,也有人有能力借錢。日本的情況我們看到了,有人有能力借錢,但沒有人愿意去借錢。銀行有很多錢,但是沒有企業愿意去借錢,日本上市公司很多的資產負債率是個位數,如果你要去表示驚訝,但是他甄別一個企業如果負債率超過20%,他就認為他有巨大風險。如果我們這邊負債率20%,我們認為這個企業太過于保守了,所以他那邊不愿意借錢。但是美國現在我們看到有企業開始愿意借錢了,而且銀行愿意貸款給他,監管的成本降低了以后,很多中小銀行就活躍起來了,這個是我們看到的很快能夠去實施的。
而且這個去監管是全面的去監管,不僅僅是金融上面去監管,環保上也去監管,影響比較大的是能源。我們看輸油管的建設已經開始推進,以前美國很多煤炭的開采,因為監管的問題,環保的問題是不合算的。但是現在煤炭的開采已經放開,后續我們能看到美國煤炭出口未來可能會增加,然后美國低廉能源的競爭力可以持續保持,但除了這些之外,其他的去監管能看到正在發生中,比如說企業審批的手續,一系列的東西,這些如果是在衰退階段,其實影響并不大。但是如果是在復蘇階段,去監管有可能激勵起民間的投資和消費的欲望,這可能是今年美國能夠看到一個重要的變化。包括在醫藥各個方面,這一系列的變化是正在發生中的。
其實以前對于政治的分析,一般像我們去做投資的時候,都不是特別愿意去花功夫做的。第一不擅長、不懂。第二從比較長一段時間來看,政治的影響是短暫的。但這次為什么會對這些政治因素,會需要去了解?因為新任美國總統,可能和歷任美國總統都不一樣,這是大家的一個共識。都不一樣的總統,在政治格局之中,會帶來一些什么?這些是我們需要去明了的,要不然都不知道死到什么地方去了。
但是從根據我們看到的經濟上的主張,其實今年已經看不到能夠帶來迅速損失的。其他方面呢?會不會有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
現在總統特朗普、美國國會和美國的民眾,我們能看到民眾之間有比較大的差別,比如說支持特朗普的人會非常支持他,不管他做什么,都覺得有一些改變總是好的。反對他的人對他是深惡痛絕,比如說坐出租車,印象比較深的是在芝加哥坐出租車,住在特朗普大廈,出租車司機問我去哪兒?我說去特朗普大廈,然后司機說不知道。然后說多少號大廈,司機說那個知道。司機為什么說不知道呢?不想提他的名字。在有色人種,在女性中間,對特朗普深惡痛絕的人非常多,但是在其他方面對他支持的人也挺多。
但是據我們的觀察很多人還是希望尋找一些改變,國會也是,你按照典型的傳統共和黨的說法,特朗普既不是民主黨也不是共和黨,他就是特朗普。他和傳統的共和黨還是有很大的差異。這個過程之中,我們一方面有一個判斷,總統的一些想做的事不見得能夠迅速的做。但是另外一方面也能夠看得到,這一屆因為總統和國會是同一個黨派的,很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也可能在這一次是可以做的。
我們看特朗普的核心成員,比如說Stephen K. Bannon,他跟川普是絕代雙巔,因為都很出人意料,我聽到一個最有趣的評價說川普是個搖滾明星,Bannon是一個bad boy,包括我們看Navarro,他們都是很極端的人群。
那么會不會有一些極端政策的出現?其他我們看他經濟實務上的團隊,很多是高盛的,像財政部長Mnuchin、Gary Cohn,都是高盛出來的,這些人的政治觀點都是偏很右,尤其像Bannon是極右,惟一起到綜合的是另外一個在特朗普的內閣之中,尤其對特朗普個人影響比較大的是他的女婿Kushner,這是被認為可能比川普更適合做總統的一個人,因為是相對溫和的,據說在內閣之中比如說很多緊張國際關系的緩和,是出自于Kushner的主張。
我們看他的內閣,是以強硬派為主。但是也有一些對特朗普的決定有重要影響的一些溫和派的一些人,之前擔心特朗普就任之后,比如說中美關系之間會不會迅速惡化?我們看到沒有出現,除了要建一堵墻跟移民法案之外,其他沒有什么。
以上是觀察到的情況,說實話對政治分析還真不是很在行,所以走到哪兒就是聽人家談一談,最深的印象就是所有東西都需要時間,不是那么容易去能夠兌現的。
但是直觀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他的建筑業在復蘇,比如說城市的道路在修建,老的寫字樓在重新裝修,居民的消費非常的健康。政治上的不確定性非常多,但是經濟上是溫和的增長,和溫和的通脹的狀況。
我們簡單看一下美國的經濟數據,我們看美國的GDP持續保持溫和的增長,實際上他的GDP早就走出了2008年的高點,比起其他的國家日本和歐元區的表現都要好。通脹方面核心PCE也是在比較讓人滿意的水平,跟日本跟歐元區都有一些區別的地方。
居民收入和消費增速,也回到了正常水準,消費增速從耐用品、非耐用品上來看都不錯。而在總統選舉之后,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不斷創新高,雖然企業投資不是那么的旺盛,但是改善的比較明顯,尤其能源部門,因為原油價格之前上漲,頁巖油鉆機新開機數在持續增加,現在油價跌了增加可能會減緩。我們再看他的耐用品訂單,都在保持著不錯的軌跡上,但是也不是特別強烈。而次貸危機之后,我們看他的房地產行業也已經開始恢復,房價已經創了新高。但是新屋的庫存還在相對的低位。新屋開工、營建許可也回到了危機前的水準。
次貸危機之后,美國是一個金融杠桿去化最好的地方,我們看居民部門從2008年的次貸的水準,去到了比較低的水平。其實美國的次貸危機中企業部門,并沒有多少受損,因為這一次次貸危機主要是居民部門和金融機構。居民部門因為指數等等的一些原因,金融機構整體的狀況也在變好,所以我們能夠看到美國的信用周期有啟動的跡象,拿債務總量同比增速比對信用周期,我們看他的信用周期有啟動的跡象。
另外我們看美聯儲的超額準備金,已經開始下降,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已經開始把錢拿去貸款,而不是存在美聯儲。而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也有一些下降。而勞動力市場,我這個數據是還沒出周五的非農數據,非農數據可能會更好一些,失業率已經到了非常低的水準,而且這一次非農里勞動參與率反而在增加,這個是以前很少看到的現象。我們看工資的增速,也維持在2.6%,還算可以。但是上周五非農仍然是維持在環比0.2%,比預期稍差一點,但是還是一個不錯的水準。也就是說美國勞動力市場,實際上是偏緊的狀況。這個對美聯儲的決定有非常大的影響,如果剛才說的那些基建的投資、減稅,能夠迅速實施的話,美聯儲會擔心通脹會迅速爆發。但是在那些政策里沒有那么快的情況下,美國國內的通脹還是有持續走高的可能性。因為美國國內通脹主要影響來自于他的收入。
從美國的情況來看,美國經濟今年會保持一個溫和的增長,其實歐元區也不錯,中國的經濟他的增速下滑的趨勢也暫時停下來了,也就是說今年從經濟層面上看,全球看不出有危機發生的征兆,但是政治事件不斷,尤其是很多地方,比如說美國總統經常在推特上發言,大家覺得會有很多不確定性發生,所以市場總是處在動蕩中。但是他的根基還是比較好的狀況。不過說到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經濟在溫和通脹下的貨幣政策收緊,這是兩個都能起作用的因素,所以感覺今年看起來撲朔迷離,但是從經濟上來說實際上是比較簡單確定的一年,謝謝大家!
- [責任編輯:Chen Zhen Se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