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進入2017年,攀鋼“一號工程”——高爐渣提鈦產業化項目示范線開建在即。建設示范線,意味著攀鋼向高爐渣提鈦產業化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歷經一年多時間的強力推進,攀鋼高爐渣提鈦產業化項目實現了全流程連續穩定運行,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關注,列入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一號項目,納入“中國制造2025”。
專題研討凝聚共識 “一號工程”應運而生
正是這次會議,讓大家清醒地認識到,攀鋼雖然開創了釩鈦磁鐵礦中鈦回收利用的先河,形成了從鈦精礦、高鈦渣到鈦白粉、海綿鈦、鈦材完整鈦產業鏈,但鈦的利用率并不高。攀鋼在國內鈦行業的“王者之夢”,早在十幾年前就做完了,曾經令攀鋼人驕傲的中國鈦白粉第一品牌R298,已跌出鈦行業“第一梯隊”。近幾年,攀鋼在鈦產業發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讓“看見得炮火,聽得見炮聲”的人參與決策,就是“真刀真槍”地干。在這次會議上,時任攀鋼董事長張大德將高爐渣提鈦產業化項目再次提上議程。令人沒想到的是,多數人對這個項目提出質疑。
質疑,并非沒有道理。高爐渣提鈦也曾列入國家“六五”、“七五”、“八五”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皆因高鈦型高爐渣的特殊性質,提鈦難度極大,迄今尚沒有實現產業化。
攀鋼經濟運行部部長楊秀亮說,攀鋼每年產生700萬噸高爐渣,如果全部利用,鈦資源利用率將從現在的22%提高到50%以上,產出280萬噸的四氯化鈦,通過后續深加工形成200億元工業產值,帶動形成600億元的產業集群,經濟效益巨大。同時,此舉將徹底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改變全球鈦產業的競爭版圖。
變革體制創新機制 全新模式合力攻關
如果一項技術沒有經濟性,也就失去了價值。在苦苦的思索中,攀鋼領導班子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變革傳統的科技攻關體制機制,確立“大生產”組織、工廠化管理的管控模式,領導人員、科技研發人員、一線職工一起參與進來,舉全公司之力強力推進。
這一革命性的思路,再加上“一把手”的強力推動,帶來了工藝、設備、技術、生產、成本等一系列的大突破,加快了科技成果轉換的步伐。
發揮好生產單位的組織管理優勢,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直接關系到高爐渣提鈦產業化項目的成敗。在第一次項目推進會上,攀鋼就明確了攀鋼釩公司、攀鋼鈦業公司要分別履行主體責任,從產線的穩定運行、產量提升、成本控制等關鍵問題入手,切實加強高溫碳化線、低溫氯化線的管控工作,行政“一把手”做到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點環節親自協調。
把領導決策、科技研發、規劃發展、技改設備、生產管理等系統緊密結合起來,整合各方資源,聚合各方力量,是項目順利推進的重要保證。工藝、設備、運行、規劃設計、尾渣綜合利用等5個專業組,既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又相互支持、相互協作,合力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工藝技術裝備難題。
盯人盯事盯指標 窮盡潛能攀高峰
一級管一級、一級管住一級的管理模式,促進了相關單位在高爐渣提鈦產業化項目隊伍建設、機制構建、成本核算、生產鏈打造等方面加強合作,深入交流,共同推進高爐渣提鈦產業化。
總結上一個月的工作,分析存在的問題,安排部署下一個月的具體工作,這是高爐渣提鈦項目月度推進會的“三部曲”。盯人、盯事、盯指標,為高爐渣提鈦產業化項目打開了“綠色通道”,一道道工藝技術難關被突破。
針對低溫氯化工序對碳化渣的粒度要求非常高的難點,攀鋼釩公司與攀鋼鈦業公司協同攻關,共同改進。攀鋼釩公司改造風選設備,竭盡全力讓碳化渣的粒度滿足下道工序。攀鋼鈦業公司也通過改進工藝技術,擴大碳化渣粒度使用范圍。經過反復試驗,效果明顯。
氯化爐中的內襯材料,原本由北京一家公司供貨,價格高、周期長、距離遠,影響項目進度。為此,攀鋼鈦業公司和攀鋼冶材公司通力協作,研發出了新的耐火材料。
類似這種依靠集體智慧降低成本的故事,貫穿了“一號工程”整個推行過程。
目前,攀鋼正瞄準每年700萬噸高爐渣全生態化利用目標,堅持“以我為主,開放聯合;統籌考慮,分步實施;面向市場,模塊復制”的總體思路,按照模塊化復制和階梯式發展的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示范線——樣板線——生產線”建設。到2022年,攀鋼將實現100%的高爐渣提鈦產業化利用,助力中國鈦產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 [責任編輯:Jiang Li Juan ]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