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青海省國土資源科技信息中心獲悉,“十二五”期間,青海省緊緊圍繞省“358地質勘查工程”、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目標任務,圓滿完成了“358地質勘查工程”第一、第二、第三階段,“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第一、第二階段和“十二五”規劃的總體目標任務,礦產資源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全省新的資源勘查開發格局初步顯現。
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形成“大規模投入、大兵團作戰”的地質勘查新局面。地勘投入不足曾一度制約著青海地質找礦工作的持續推進。“十二五”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與國土資源部共同努力,爭取到國家地勘專項資金50億元,用于加強青;A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調查于資源評價。同時,青海省還鼓勵社會資金的投入。特別是“十二五”后幾年,在地質勘查找礦空間壓縮、國家和社會投資下滑等不利因素影響下,青海省仍保持了較高的勘查投入勢頭,確保了勘查成果的涌現。
深化礦業權管理改革,助力激活活力。“十二五”以來,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地質勘查實現重大突破的實施意見》、《地質成果獎勵辦法》、《青海省地質勘查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管理辦法,這些舉措有力地推進了青海省地質勘查工作。
2011年~2015年,青海省安排各類非油氣類地勘項目3209項次,累計投入地勘資金132.83億元。其中,中央財政項目1053項次,地勘資金40.14億元,占總投入的30.22%;省地勘基金(含州、縣財政資金)項目1171個,地勘資金33.46億元,占總投入的25.19%;社會資金項目1066個,資金59.23億元,占總投入的44.59%。此外,油氣勘探投入資金46.5億元,完成鉆探工作量71.12萬米。
5年來,青海省從事地勘工作的人員由2011年的12686余人增加至2014年的15345人。各項工作量持續增加,其中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完成面積達28.87萬平方千米,鉆探、槽探工作量增加了3倍。
持續的地勘投入催生了一批重要的找礦成果。5年來,以16個整裝勘查區為主體的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取得重大突破,找礦成果顯著。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覆蓋率由2007年的7%提高到40%,累計圈定物探異常1229處,化探綜合異常1416處,發現礦化點及礦化線索487處,提交礦產地、普查基地117處。“十二五”期間,提交可供開發的大中型礦產地69處;新探明油氣地質儲量石油1.7億噸、天然氣977億立方米;新增其它礦產資源儲量煤炭24億噸、鐵2.8億噸,銅78萬噸、鎳106萬噸、鉛鋅138萬噸、巖石108萬噸、鉀鹽3.05億噸。
“十二五”期間,青海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初步形成了“三大基地”:祁漫塔格千萬噸級鐵銅鎳鉛鋅資源勘查開發基地、東昆侖千噸級金礦勘查開發基地、柴北緣煤炭勘查開發基地,為柴達木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提供了資源保障。實現“三大突破”:東昆侖鎳礦找礦取得重大突破,探獲鎳礦資源儲量106萬噸,共伴生銅21.76萬噸、鈷3.81萬噸,達到超大型規模;柴達木盆地深部鉀鹽找礦取得重大突破,探獲氯化鉀資源儲量3.05億噸;玉樹-沱沱河銅鉬鉛鋅銀找礦取得重大突破,探獲銅鉛鋅資源量大千萬噸。取得“三大發現”:祁連山木里地區首次在我國陸域發現和采集到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在共和-貴德盆地首次鉆獲干熱巖,井底溫度達183攝氏度;在海東地區發現約840平方千米的富硒土壤資源。得到“三大提高”:基礎地質工作程度大幅度提高;地質科技創新和研究水平大幅度提高;地勘隊伍工作能力大幅度提高。
- [責任編輯:Juan]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