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停牌和香港證監會調查困境的漢能薄膜發電最近又遇上了新麻煩。由于拖欠辦公室租金,漢能的全資附屬子公司——漢能薄膜發電亞太有限公司(下稱“漢能亞太”)最近被房東告上法庭,要求補繳房租及逾期利息等費用合計約173萬港元。
本月初,漢能剛公布,由于設備購買方寶塔石化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寶塔石化”)和內蒙古滿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滿世投資”)在銷售合同中的累計付款未達約定水平,對兩家公司的股權認購協議失效,意味著最多約221億港元募資化為泡影。上月,合作伙伴宜家宣布終止與漢能的合作。
種種跡象表明,停牌中的漢能需要亟待解難題可能不只是減少關聯交易。
從退租到欠款
在今年4月的那波瘋漲中,漢能還曾是出盡風頭的港股通愛股,短短一個月后,香港證監會罕見破例對市場確認,已經對漢能正式展開調查。7月15日,原本處于自愿停牌狀態的漢能,正式被香港證監會勒令停牌,至今已接近5個月。
曾經火熱一時的漢能,在香港有多處辦公室,位于中環中心77樓的辦公室即為其中一處。起訴書顯示,漢能亞太是這一層7701-7709室的租戶,租期自2014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每月租金為90.9萬港元。
漢能亞太是漢能的全資附屬子公司,主要為亞太區域市場提供多元化的再生能源解決方案,包括太陽能組件、屋頂系統、薄膜發電建筑一體化(BIPV)以及太陽能應用產品等。
根據其介紹,香港是漢能亞太的總部,同時,該公司的市場遍及日本、韓國、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家和地區。在其年報中,并沒有對于漢能亞太業務表現的詳細介紹。
起訴書透露,今年5月香港證監會破例對外確認已對漢能進行調查前,漢能亞太在4月30日與房東達成新的合約,退租7708-7709室,將每月租金從90.9萬港元降至71.83萬港元,漢能亞太還因此再獲得一個月免租期,即2017年4月可免去租金。
不過,漢能亞太還沒來得及享受2017年的免租期,就先因逾期付租被房東告上法庭。“盡管原告方多次催促,漢能亞太自2015年11月1日起毫無理由地拒絕支付當月房租、空調費及管理費等。”起訴書稱,漢能亞太11月和12月應付租金、管理費、逾期利息等雜費合計約173萬港元。
近期澎湃曾有消息指,資金鏈緊繃的漢能集團,正考慮出售部分水電資產,并捆綁銷售上市公司漢能15%的股份。
資金短缺?
在過去這半年時間里,減少關聯交易、以重組方式滿足香港證監會的要求,成為處于停牌狀態的漢能亟需破解的難題。
5月20日停牌以來,漢能已經終止兩項關聯交易,一項為旗下子公司福建鉑陽精工設備有限公司與漢能控股之間的設備銷售及技術服務合約,總計涉及約5.85億美元;
另一項是向漢能控股采購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總供應協議,年度上限達人民幣136.1億元。今年上半年,終止部分關聯交易后,漢能對關聯公司的銷售收入同比劇減98%至5964萬港元。
如今,今年引入的第三方小伙伴也相繼跳船。漢能中報稱截至6月底,尚未收到寶塔石化下屬寶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寶塔投資”)繼續執行銷售合約的確認,二者之間的銷售合約涉資13.2億美元,與之相關的定向增發涉資最多161.4億港元。
半年后,寶塔石化確認“離席”,由于累計購買額未達總金額的80%,漢能與寶塔石化之間的股權認購協議失效。而6個月前,雖表態繼續執行涉資6.6億美元合約的滿世投資,如今也因同樣原因,令最高融資59.2億港元的認購協議失效。
僅剩的第三方大客戶——山東新華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山東新華聯”)與漢能之間的合作,也面臨不確定因素。雙方于今年2月達成股權認購協議,山東新華聯可以每股3.64港元認購15億漢能股份,原定初步完成期限為今年10月31日。
不過漢能11月初發布公告稱,二者協商后將完成日期延遲至閩南4月30日。終止多項關聯交易后,山東新華聯已經成為最大的客戶,上半年為其貢獻銷售收入18.68億港元。
5月20日,英利、漢能股票先后大跌,前者面臨更加困難的局面,后者開始進入困難的時期。這一結果反應在微信交流平臺上,是不同企業員工絕然不同的表現:英利的部分員工內心漂浮著不安,漢能的不少員工團結一心,甚至高喊要增持公司股票。
調整機構、裁撤人員,是每一個企業遇到重大變故時的條件反射,老紅見過很多,無需心動。讓老紅心動的是漢能人心的浮動,因為不同于其他企業,漢能的人心尤為重要。這是因為:其一,5月20日漢能的股票價格本來就是一個大氣球,它是靠未來和人心支持的,人心一旦破了,氣球也就破了。是漢能投資人對股票價格的不認可,重新選擇了目前和未來的價格。其二,漢能是個創新型公司,公司的價值更體現在未來,創新型公司的最大資本是人才,如果人心散了、人才走了,公司的未來也就可能變化了。是漢能的管理者面對現實,重新選擇了現在的決策。
在10月26日發布的2015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加冕2014年度“中國首富”榮耀的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成為今年最倒霉的大富豪。
在這份最新的富豪榜單上,李河君的排名跌至第27位,個人財富也從高峰期的超過2400億港幣跌落至《福布斯》最新估計的304.8億元人民幣。而導致其身價大縮水,并且備受爭議的漢能薄膜發電,至今仍被港交所強制停牌,且無重現曙光的跡象。
曾經風光無限且氣蓋云天的漢能接下來會怎樣,早已成為無數被停牌關在門外的投資者在重重迷霧中倍加關心的話題,也是眾多對李河君和漢能有興趣的人等著瞧好的一出大戲。
在漢能21周年紀念日之際,保持沉默多時李河君發表萬字講話,在回顧漢能歷程,總結成就,展望未來的同時,公開檢討與反思漢能存在的問題。
李河君在講話中談到,5月20日,漢能香港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暴跌,以及后期的漢能停牌,無論是對上市公司、控股集團,對廣大中小投資者還是他本人來說,都是一場災難,唯一的贏家就是獲得巨大利益的做空機構和做空交易者,而他對于股東、投資者、投資機構和員工的損失感到痛心和不安。
李河君認為,漢能停牌影響和打擊的不僅僅是經濟,還有剛剛建立起來的“中國可以領先一把”的信心。他說,雖然漢能薄膜發電技術已經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漢能倡導的“移動能源、產業報國”事業剛剛開始就受到嚴重影響,但若不盡快扭轉被動局面,漢能投入幾百億巨資建立的薄膜發電產業乃至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將遭受重挫。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奧巴馬政府正在出臺更有力的政策,扶持美國太陽能產業的發展。
面對社會上對漢能的質疑,李河君說,漢能不是“高富帥”,但他一定是“陽光男孩”,健康、自信、誠實、透明、善良。同時,他也對漢能的發展進行了反思與檢討,并總結出五個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第一,雖然方向正確,但是我們步子邁得太快了,欲速而不達,拔苗助長早晚會出問題。與水電項目過去遭遇的磨難不同,漢能一開始進入光伏產業是異常順利的,這讓公司低估了挑戰。
漢能多數高管都是傳統水電站出身的,大家對薄膜發電產業實際運營的復雜性、艱巨性估計不足,對快速擴張帶來的管理問題、資金需求等估計不足,快速的發展擴張導致漢能的內部管理、文化融合等方面跟不上,無法滿足漢能高速發展的要求。
李河君說,光伏產業的興起讓中國搭上了能源革新的快車,漢能是這一歷史機遇的寵兒。漢能選擇的薄膜發電既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又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目前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領跑固然令人欣慰,但缺點就是沒有任何經驗和模式可以借鑒,完全得靠自己摸索。
從2009年至今,漢能已經投進去幾百億了,遠遠超過了金安橋水電站建設的投資,其中相當一部分的資金也是金安橋水電站等水電的收益。在這樣的投入之下,一方面,企業獲得了超常規的高速發展,規模迅速擴大;但另一方面,也使戰線拉得太長,攤子過大,再加上歐盟對中國光伏的反傾銷阻擊、國內光伏市場正處在優化調整期,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第二,市場經營意識薄弱,過度強調了規模投資作用,忽視了市場營銷能力建設。漢能靠水電起家,業務模式是B2B模式,水電站建好了,等著賣電收錢就行了,從來沒擔心過市場,F在做薄膜太陽能產品,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薄膜發電面向的市場更加廣闊,擁有更加靈活多樣的市場應用方式,客戶和最終的用戶是我們服務的主體和核心,沒有他們的認可,我們就不會有效益,也就不會有持續發展的動力。所以,公司必須轉型為真正以客戶和用戶導向的公司。李河君說,現在,他經常會問到一個問題:“能賣得出去嗎?”如果得不到肯定的回答,就停一停、緩一緩,不能盲目冒進。
第三、漢能管理架構復雜,“大企業病”嚴重。漢能過去有七個子集團,各管一攤,條塊分割,橫豎交叉,層級很多,審批和決策流程冗長,決策速度太慢,無法對市場狀況做出快速、有效的反應,組織龐大,研、產、供、銷割裂,資源和管理沒有有效地進行整合,自然也沒人對整體結果負責,也自然會人浮于事,呈現出效率低下、浪費嚴重的“大企業病”。沒有一套科學完善、高效運營的管理機制,怎么行呢?!
第四,人才作用發揮不夠,關鍵崗位缺乏專業人才。李河君說,漢能不缺人才,人人是人才,這幾年公司也招聘了大量人才,公司給了優厚的待遇,關鍵問題是: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作用?
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本來文化背景各異,融合在一起需要時間,更需要形成統一的文化價值觀。同時,公司一些關鍵崗位也缺乏足夠的專業人才,尤其是各領域有豐富實戰經驗的綜合專業管理人才。我不反對“任人唯親”,企業必須要用忠誠的人,但“親”的人也要結合能力和經驗來使用,“任人唯親”要與“唯才適用”相結合。
第五,開放度不夠,缺乏同業價值鏈的整合合作開發。李河君說,做水電時,低調務實、自我封閉的風格有助于公司發展。但是,當進入全產業鏈、多環節布局、以客戶為導向的薄膜發電領域,這種自我封閉的風格已經完全不合時宜了。
薄膜發電產業鏈條長,每個環節都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同時也有著較大的市場拓展難度。僅僅靠漢能一家企業,再大的實力也很難把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位。而漢能一直都是自己埋頭苦干,專注于技術并購,技術研發,裝備制造業,都是自己做,很少進行同業價值鏈的整合合作開發;所采取的融資模式也沒有很好地利用社會資源。
第一,要向移動能源戰略轉型:以核心薄膜發電技術,實施“移動能源+”戰略落地實現,通過與產業鏈其他相關行業的合作,為各行業提供差異化和獨有的“薄膜芯”解決方案,引領全球太陽能薄膜發電技術和產品應用發展。
第二,業務運營策略聚焦調整:將加快全球領先的CIGS技術和砷化鎵技術的國產化以及在市場上的廣泛應用;在大力發展經銷商,推動戶用發電系統和分布式發電的同時,我們將全力以赴開發民用新產品,通過“產業+”模式,與其他行業開展全方位合作,構建一個開放的創新應用開發平臺,加快開發新產品,培育新業務,例如全動力太陽能汽車和無人飛機等。未來一兩年,漢能會推出一批市場應用潛力巨大的新產品,“移動能源+”產品的廣泛應用指日可待。
第三,實施快速響應市場的組織變革:要構建面向市場的生態組織,建立快速響應的業務流程和工作機制,是把漢能轉變成為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以市場和客戶為導向的技術型、服務型、平臺型公司。
第四,建立開放、透明的合作機制,做到“四個開放”:一是股權開放;二是資源開放;三是技術開放;四是渠道開放。
李河君在演講中說,做清潔能源的漢能人可以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是一個耗時漫長,而且需要投入巨大的事情。他說,自己我從來不賭,但也從不諱言企業家需要有冒險精神,因為企業家“entrepreneur”一詞是從法語中借來的,其原意就是指“冒險事業的經營者或組織者”。
在李河君看到的未來里,太陽能應用將讓人們能像植物一樣,隨時、隨地、安全、便捷地使用太陽的能量。“我們的薄膜發電產品就像是葉綠素,能直接轉化和高效利用太陽的能量。”他說。
李河君說,目前薄膜太陽能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產業競爭和爭奪的焦點。歐盟、美國、日本等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下,都加快薄膜太陽能特別是銅銦鎵硒(CIGS)研發,企圖搶占技術制高點。
漢能在戰略和實施落地上已經領先邁出了一大步,已經幸運地走在了前面。即使在準備起航的關鍵時刻,遭遇了做空機構的突然襲擊,誤導了不明真相的外界對漢能的認知,但這么好的前沿產業,這么大的市場,中國千載難逢的可以領先一把的機會,漢能一定會錯過,也沒有什么理由停下來不繼續前行。
因此,對漢能未來怎么辦,他的答案是:團結起來,克服一切困難,為我們的使命而奮斗!他說:“漢能雖然是一家民營企業,但更是一家中國的民族企業。實體產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石,我們漢能是純粹的實體產業。21年來,我們踏踏實實做實業,專注搞清潔能源,沒有去搞房地產、搞金融去掙‘快錢’,掙‘大錢’。對于這些好的傳統,我們一定要發揚光大。”
同時,他要求全體漢能人:一是要堅信我們國家的未來,國運則我運。二是要堅信漢能的戰略判斷。三是要堅定變革的方向。四是要運用機制的力量。五是要凝聚團隊的智慧。六是要發揮激勵的作用。
把“克服大困難大成長,克服小困難小成長”當口頭禪的李河君最后還自我鼓勵。他說: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場股災也是個好事兒。過去沒看清楚的問題,現在想明白了;過去沒暴露的問題,現在都暴露出來了;過去想干,但是干不了、推不動的事兒,現在可以痛下決心干了。他聲稱自己堅信,經歷了這樣一場苦難和洗禮,漢能一定會浴火重生、鳳凰涅槃!錯誤已經結束,正確已經開始。▉碓淳W絡)
- [責任編輯:tianyaw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