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0日電 自由貿易顯然是未來國際貿易秩序的主流,然而,遲遲不能達成一致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多哈回合談判,究竟會導致各國轉向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和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還是促動各方更努力推進談判進程,仍未可知。
中國主張國際貿易安排應遵循WTO規則,加強多邊貿易體制,推進多哈發展回合談判,服務全球發展議程。國際貿易秩序的構建應由各方在平等參與、充分協商、開放包容的基礎上,本著互信、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為全球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26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聯合國發展峰會時說,各國要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經濟,實現共商、共建、共享。
自1995年現行多邊貿易體制確立以來,其對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世界經濟增長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個體制的總體現就是WTO,而權利與義務平衡則是其最大特點。其避免了“分餅者先挑餅”這樣的權責不平等弊端,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能夠平和地坐下來,繼續探究推動有利于各方發展共贏的具體細節。
否則,享有更多權利的國家卻承擔更少義務,或反之,利益受損的一方必然拂袖而去,導致互通的貿易“一個巴掌拍不響”。
此外,成“貿易-貨幣-金融”三位一體的機制。這個有著161個成員國的多邊貿易體制在2013年就已覆蓋了全球98%的貿易總額,具有廣泛的國際代表性。
換言之,當前以WTO為總代表的多邊貿易體制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共同協商建立的,其原則與規則能夠廣泛地代表世界上不同發展階段的大多數國家利益,其制定已經兼顧了現實的需要與可能。
這也是中國積極呼吁維護當前多邊貿易體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可否認,WTO同樣有不公正、不民主的缺陷存在,例如“密室會議”“不公平決策”等,損害著相關國家、更多是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這樣的不合理需要的是改革完善,需要各方合力推動多哈回合談判早日達成,而不是大談“后WTO時代”,甚至拋卻WTO而另搞一套。
當然,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并不排斥其他自由貿易協定,進一步而言,多種多樣的自由貿易協定更是當前多邊貿易體制的有益補充,某些情況下還是一種試驗田。
由于WTO涉及范圍太廣,成員差異性太大,出于公平的折衷規則往往會拖慢發達國家步伐,又會部分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因此,部分國家依據彼此利益結合點,創制符合需要的規則,簽訂各種自由貿易協定,就成為大勢所趨。
WTO官方網站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月,已有604個自由貿易協定向WTO及其前身關貿總協定做出通知,其中有398個已生效。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第三大對外投資國,中國已與包括東盟、智利、瑞士、新西蘭、韓國、澳大利亞等22個國家和地區達成14個自貿協定,還在與有關國家共同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中日韓自貿區、中國與東盟的自貿區升級等談判。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簽署與推進的各項自貿協定普遍具有高度透明、開放和包容的鮮明特色,不以自身利益綁架他國,而是兼顧各方需要。
就立法、確定規則來說,適度超前是有必要的,可以起到引領發展的作用。但是,過度超前就過猶不及、拔苗助長了,必然會極大地損害那些發展程度遠未達標的國家利益,導致以這種規則構建的自貿協定成為富國或強國俱樂部。
文章來源:新華網
- [責任編輯:penny]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