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內蒙古武川縣趙井溝鉭鈮礦勘探項目喜傳捷報,內蒙古地勘一院通過工作,探明該礦區趙井溝礦體鉭鈮金屬量8200多噸,已達特大型礦床規模。經初步預測,整個礦區遠景鉭鈮金屬量有望超過5萬噸。
據了解,趙井溝鉭鈮礦位于武川縣大蘭旗公社黃岱-虎頭山一帶,探礦權面積17.94平方千米,礦區包括趙井溝礦體和虎頭山礦區兩部分。該礦床產于燕山期花巖中,以含天河石鈉長石化花崗巖與含天河石細晶質鈉長巖為主。內蒙古地勘一院自2009年開始,對整個礦區進行了普查,并選擇其中5.58平方千米的趙井溝礦體勘區進行了詳勘,探明鉭鈮(331+332+333)金屬量8279.55噸(鉭金屬量4523.95噸、鈮金屬量3755.60噸),鉭鈮平均品位0.025%。同時查明伴生銣24620噸、鋰15283噸、銫699噸、鋯鉿2397噸、稀土4728噸、鎢1573噸、鈉長石3260萬噸。
在查明礦體的賦存部位、形態、厚度及礦體內夾石規模和分布情況的基礎上,內蒙古地勘一院還對這一礦床的礦石進行了綜合試樣可選性試驗:重、磁選鉭鈮精礦的綜合含量與回收率達到55%以上。值得特別提出的是,礦石試樣在重、磁選提出大部黑色礦物后,鈉長石、石英等淺色礦物含量達99%以上,礦粉白度達80%以上,為極優質的陶瓷原料。化驗分析結果顯示,該礦床為真正的無尾礦礦床。目前,河南省冶金規劃設計研究院受委托開始對這一特大型稀有金屬鉭鈮礦開展礦床開發(利用)可行性研究及礦山規劃設計工作。
據了解,趙井溝鈮鉭礦最早發現于上世紀70年代,初步估算鈮鉭礦資源量不足500噸。限于技術條件等原因,勘查工作未能進一步開展。承接項目后,內蒙古地勘一院組織專家,在研究以往資料的基礎上,選擇有效的技術手段開展勘查工作,使礦區探明的資源儲量有了較大突破。根據設計,該項目虎頭山礦區詳查工作將于明年全面展開。
鉭鈮廣泛運用于工業電子、硬質合金、原子能反應堆、航空航天等領域,是高科技產品不可或缺的金屬材料。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每年鉭金屬用量為1000多噸,生產量為每年300多噸,其余2/3需靠進口來滿足國內市場。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