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有媒體稱中國光伏市場同樣遭遇困難。但實際上行業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的并網量較去年增長兩倍多,今年裝機容量有望創新高。業內人士稱,當前適逢政策利好期,“互聯網+”的推動作用日益凸顯,光伏行業有望繼續蓬勃健康發展。
2015年上半年國內工業增加值低于GDP的增行,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但光伏行業卻逆勢向上。行業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的并網量為7.73吉瓦,較2014年上半年的3.32吉瓦,有著2倍多的增長。業內人士稱,光伏行業的規律是安裝高峰在下半年,預計今年中國的安裝量有望超過17.8吉瓦的目標,達到20吉瓦的歷史新高。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助力之下,我國光伏企業的發展將迎來新機遇。
力堵加工貿易進口漏洞
今年上半年,韓、美、德等國的低價進口多晶硅繼續沖擊國內市場。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從韓國進口多晶硅24033噸,每公斤約15.8元;從美國進口10903噸,進口價每公斤約14.3元;從德國進口16660噸,進貨價每公斤19.41元;從全球其他地區多晶硅進口8493噸,僅占總量的14.1%。這無疑導致了國內多晶硅企業庫存高企,虧損嚴重。業內人士稱,以上三國的多晶硅之所以大量涌入國內市場,一是價格低廉,較國內產品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二是政策上存在漏洞,2014年發布的暫停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的公告給予了一年的延緩期,沒有真正執行。但據了解,2014年8月14日由商務部以及海關總署聯合正式發布的意在暫停受理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的公告(以下稱“58號文件”)最晚不超過今年的8月31日將正式執行,屆時利用加工貿易渠道出口至我國的美國、韓國、德國等多個國家的多晶硅將面臨高額的“雙反稅”。這意味著其成本的大幅增加,傾銷的規模預計將有所縮小。業內人士分析稱,“58號文件”正式執行后,將有力堵住加工貿易的進口漏洞,對于保護國內多晶硅產業、光伏行業健康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光伏發電企業看好行業前景
行業數據顯示,我國2014年上半年光伏裝機容量3.32吉瓦,全年裝機容量10.52吉瓦;按照行業規律可以推斷,2015年上半年裝機容量7.73吉瓦,那么全年完全有可能實現超過20吉瓦的裝機量。目前看來,到2020年實現100吉瓦的光伏裝機容量問題不大。目前國家能源局正在編制光伏行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推動財政補貼兌現,促進技術進步及產業升級,這些為實現甚至超過目標排除了行業困擾。當前光伏發電企業普遍對前景持樂觀態度。
補貼拖欠問題待解
此前有媒體報道光伏企業補貼拖欠,對光伏發電企業發展造成掣肘。卓創資訊光伏分析師孟鵬表示,新能源的資金缺口大是拖欠補貼的主要原因。目前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是中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的唯一資金來源。對此,晶科能源方面稱,補貼拖欠的確將制約行業健康發展,政府各部委和業內各方,包括財政部、能源局、發改委、國家電網,行業協會,以及發電企業代表等都積極籌措,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是補貼金額來源的問題,就從源頭出發,研究是否增加電費中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部分;如果是補貼發放渠道冗雜的問題,則研究是否讓電網代墊付,年底電網和財政部統一結算。同時我國正在推進資源環境稅費改革,‘十二五’后期出臺環境稅、碳稅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同時建立反映資源稀缺性、環境成本的能源價格形成體制,推進能源財稅政策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只要意識到問題并形成共識,就一定會有解決辦法。我們對于政府的執行力和誠信力是沒有疑問的。”晶科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棄光問題掣肘企業
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消納問題逐漸成為掣肘行業發展的因素之一,棄風、棄光現象層出不窮。據悉,中國目前的電網在建設時基本是根據火力發電需求設計的,所以一時間要完全切換百分之百吸納光伏發電需要一個對現存電網的改造過程。前幾年的光伏電站又都密集集中在西部,西部本身用電量少,當地消納能力低,所以對電網的沖擊比較大。但相較于風力發電,光伏發電電網還是比較有能力吸納的。國家鼓勵中東部、東北部、西南地區發展分布式發電,包括工商業分布式屋頂,也包括20兆瓦以下利用荒山荒地的地面分布式發電。搭配適宜的儲能裝置,分布式發電,自發自用,余量儲存或并網,這一定會成為工商業、公用事業電力應用的主體。據晶科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晶科電力的分布式電站已建,在建和儲備的項目已經分布在全國16個省。晶科正在從制造型企業向能源服務型企業到平臺型企業進行轉變,做擁有核心資源的、能提供差異化服務的新能源企業。
對于新能源的消納問題,業內人士表示可以從三方面逐漸解決。一是加快電網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電量供給調度并提高用電需求;二是做好電網建設與風電場、光伏電站建設的統一規劃,實現兩者的協調推進;三是建立合理的電力價格體系,以市場化的價格體系引導資源配置趨于合理化。
- [責任編輯:Juan]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