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2015年7月8-10日,第一屆烏蘭察布市鐵合金電石綠色節能環保生產和投資峰會在內蒙古自治區集寧市多蒙德豪生大酒店隆重舉行。7月9日上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宏觀研究員張立群先生為大會了精彩的演講。張先生站在宏觀的角度上,著力分析了當前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否定了一些悲觀主義者主張的中國經濟硬著落的觀點。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國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由于傳統的經濟結構和社會制度等問題,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從12%跌落到了7%左右,中國經濟將會慢慢的步入“新常態”。對此,民間有很多的看法。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一種觀點就是,中國經濟會硬著落。
然而,張先生在大會的演講中,表露了一種更加樂觀的看法。他認為,中國經濟放緩,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中國經濟不會硬著落,而會保持穩定的增長。
張先生以兩個內需闡釋了中國經濟的前因后果——外需和內需。外需,指的是國外經濟體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也就是出口。2003年至2007年,中國出口平均增速是29.2%,而08經融海嘯席卷全球以后,2008年至2013年,中國出口增速下降到了9.08%。另一個方面,內需指的是國內消費。中國的內需主要靠房地產業和汽車制造業支撐。故事要從中國政府出臺加大城鎮化的政策開始,當初以為城鎮化就是讓更多的農民住上樓房。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城鎮化的矛盾就凸現了。除了樓房,農民還需要衛生醫療服務、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他們的孩子還需要上學,但是這些一開始都沒有,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可是,過快的城鎮化扭曲了原本的意愿。大城市出現了住房緊張,交通擁擠,房價暴漲等問題,大城市人氣過旺,中小城市人氣不足。由于交通擁堵問題越發嚴重,政府出臺的搖號政策又進一步限制了汽車消費。然而,正是中國13.6億人口的巨大消費,中國經濟克服了下墜的困境,并保持一定的穩增長。所以,也正是內需讓中國經濟有驚無險。
張先生還說,雖然中國經濟放緩了,更多的鐵合金生產企業破產了,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下降,人民的工資水平沒有下降。現在,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的時期,從以數量為導向向以質量為導向轉變,從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轉變。同時,中國的就業也沒有下降,因為巨大的內需使得就業沒有隨著經濟增速變化。去年,網購增長了38%,出境游人數超過了1億人次,“一帶一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現,亞投行的建立等等。這些都是中國經濟利好的表現,中國經濟并不會硬著落。
只有不好的企業,沒有不好的行業。我們應該相信,13.6億的內需這輛馬車將會拉著中國經濟穩步前行。
- [責任編輯:Juan]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