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重化工業轉型升級實施意見
(征求意見稿)
為貫徹落實《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意見》(云發〔2014〕20號),進一步加快重化工業轉型升級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重化工業發展現狀
依托礦產電力資源優勢,推進礦電結合,以黑色、有色、化工、建材為主的重化工業已發展成為特色優勢產業。大企業集團龍頭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產業集聚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工藝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成效日趨明顯,在帶動就業、增加稅收、培育和集聚一大批高技術人才的同時,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3年,全省重化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及占全國產量比重分別為:粗鋼1885萬噸,占2.4%。十種有色金屬300.4萬噸,占7.5%。黃磷57萬噸,占60%。電石56萬噸,占2.5%。化肥338萬噸(折純),占4.7%。焦炭1732萬噸,占3.6%。水泥9009萬噸,占3.7%。平板玻璃997萬重量箱,占1.3%。工業硅49.2萬噸,占34%。重化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69.6億元,占全省非電力工業投資47.9%。淘汰各類落后裝備產能340萬噸。全省規劃由27家粗鋼生產企業整合成5家的目標基本實現,前7家企業水泥熟料產能占全省總產能52.3%,鋼鐵、水泥行業兼并聯合重組取得實質性進展。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096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6%,在全省工業結構中處領先地位。其中,黑色金屬產業243.5億元,占7%。有色金屬產業451.7億元,占13%。化工(含焦化)產業230.4億元,占6.7%。建筑材料產業170.5億元,占4.9%。
重化工業在不斷調整中發展,但總體規模小、市場主體弱、競爭力不強,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體系不健全,部分產能過剩、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大、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等結構性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2013年,十種有色金屬就地實現深加工70萬噸,僅占總產量23%。規模以上重化工業耗能5710萬噸標準煤,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能耗的84.6%。規模以上重化工業單位增加值耗能5.21噸標準煤/萬元,是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值的2.6倍。新的發展時期和要求,使重化工業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緊迫。
二、重化工業轉型升級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
以省委九屆八次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有扶有控、做強做優、彰顯特色、綠色發展”和“堅持有實力的大企業集團適度開發、堅持生態開采、堅持節能減排達到最好水平、堅持延長產業鏈的精細化新型化發展方向”的要求,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清潔水電能源為載體,以先進適用技術為支撐,積極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優先發展“水電鋁”和硅產業,鞏固提升有色金屬產業,適度發展黑色金屬產業,調整優化傳統化工產業,優化發展新型建材產業,謀劃發展金屬新材料產業,培育發展小金屬產業。推動重化工業向資源保障度高、產業結構合理、產業體系健全、企業競爭力強、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載能產業轉變。
(二)基本原則
優化配置,生態開采。鼓勵有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的大企業集團優先整合和適度開發優質資源,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按照“誰開采、誰修復”、“宜耕則耕、宜林則林”的總體要求,對礦產資源開發后進行生態補償、生態修復,生態化開發礦產資源。
控制總量,節能減排。以滿足省內及周邊區域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控制重化工產品規模,實現有序競爭。以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為基礎,以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清潔生產、提升企業競爭力為目標,構建互為支撐、高效利用、節能減排、環境友好的重化工業發展體系,嚴禁建設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重化工項目。
創新驅動,延伸發展。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著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和共性基礎技術,開發重化工產品深加工工藝,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節能減排需求。加快研發和引進先進適用技術,不斷延伸產業鏈,開發適銷對路產品,促進重化工產品向精細化、新型化方向發展,提高產品附加值。
集約集群,兩化融合。根據資源、能源及區位交通條件,集中建設一批重化工產業集群。通過集群化發展,在發揮重化工業規模效應的同時,促進產業技術裝備和節能減排水平提高,帶動配套產業發展。發揮計算機模擬仿真、智能控制等信息化技術在冶煉、深加工、節能減排等環節的關鍵作用,提高重化工業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轉型升級目標
2020年,基本形成“礦產-水電-冶煉-加工”及應用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建成技術裝備先進、產能規模適度、產品規格齊全、節能減排達標、資源綜合利用、循環耦合發展的重化工產業體系,成為國內重要的清潔載能產業基地。
經濟效益。2017年,全省重化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000億元,工業增加值1500億元。202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00億元,工業增加值2600億元。
產品結構。2017年,全省重化工產品省內深加工率達到40%,新材料產業銷售收入從2013年的780億元增加到16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2020年,重化工產品省內深加工率達到60%,新材料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28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
節能減排。2017年,全省50%重化工企業的先進適用節能減排設施配套完善,萬元增加值能耗較2013年下降11.5%。2020年,全省80%重化工企業的先進適用節能減排設施配套完善,萬元增加值能耗較2017年下降9%。污染物排放全面實現控制目標。
技術創新。2017年,新增國家級研發平臺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5個,30%以上企業建立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2020年,再新增國家級研發平臺2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5個,50%以上企業建立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企業專利授權年均增長25%以上。
規范發展。2017年,50%以上重化工企業通過行業準入或規范公告,2020年達到80%以上。
三、重點產業轉型升級方向
清潔載能產業具有產業載能性、環境友好性、成本可控性和技術先進性內涵特征,是重化工業轉型升級的總體方向。同時根據各產業特點,區別對待,分類推進重點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一)優先發展“水電鋁”和硅產業
水電鋁—以龍頭企業為主體整合全省鋁土礦資源,并以先進成熟的鋁土礦開發和氧化鋁生產工藝技術裝備,進一步提高周邊及省內鋁土礦開發和氧化鋁生產能力。加快“桂鋁入滇”步伐,強化水電鋁產業發展原料保障基礎。積極構建水電清潔能源就地轉化利用市場化價格機制,引導國內電解鋁產能和精深加工技術資本有序向云南轉移。重點支持發展以連續鑄軋、鑄錠熱軋和哈茲萊特連鑄連軋為重點的鋁板帶箔產業鏈,以鑄造鋁合金、車用鋁合金輪轂為重點的鑄造產業鏈和鋁型材、鋁線材產業鏈。
硅產業—鼓勵中小水電和硅礦資源富集區域集中集約建設硅產業園,不斷完善硅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密閉大爐型和余熱余壓應用技術,提高工業硅生產裝備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快木質炭還原劑替代品研發,逐年降低木質炭還原劑用量直至取締。以工業硅分級利用為基礎,重點支持發展以太陽能級多晶硅、單晶硅為材料的光伏產業,以電子級多晶硅、單晶硅為材料的半導體和電子元器件產業,以有機硅為材料的有機硅下游產業。
(二)鞏固提升傳統有色產業
積極推動境外資源勘探,加快境外資源開發項目和基地建設。引導各類風險地質勘查資金,進一步加強成礦區帶普查與勘探投入,鼓勵現有礦山主體企業投入實施“探邊摸底增儲”工程。
積極研發輕質、高強、大規格、耐高溫、耐腐蝕、低成本、高性能合金材料,加快推進金屬動力能源產業化進程,延伸產業鏈,集中建設有色金屬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基地。規范有色金屬二次資源回收利用市場,規模化建設有色金屬再生基地。鼓勵發展電力電氣、交通運輸等行業用銅產業鏈,進一步拓展高效節能鑄銅轉子、高強高導新型銅合金接觸導線等高技術含量產品發展空間,適時發展銅板帶箔及復合材料。
(三)適度發展黑色金屬產業
深化黑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整頓整合,規范開采秩序。研究開發難選冶鐵礦資源加工利用技術,積極探索開發利用周邊鐵礦資源有效途徑和方式,保障鋼鐵產業發展需求。
以推進建筑鋼材升級換代和多元化產品發展為重點,統籌考慮淘汰落后、技術進步、裝備升級和節能減排,繼續深化鋼鐵企業集團兼并重組,合理調整生產力布局。積極探索利用境外礦產、能源和市場,在滇西邊境一線發展鋼鐵產業,適度發展非高爐還原煉鐵技術項目。加快發展不銹鋼及不銹鋼復合材、高強鋼和釩鈦資源綜合利用步伐,持續推進鐵合金等配套產業整合升級改造。
(四)調整優化傳統化工產業
煤化工—推進煤氣化“云煤技術”推廣應用和改造升級。加快建設乙二醇產業化項目,為延伸石油煉化副產物利用配套。謀劃建設大甲醇裝置,為發展烯烴產業集群提供條件。以尋甸先鋒清潔能源試驗示范項目為基礎,積極推進昭通褐煤資源開發利用,發展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氣產業鏈。
(五)優化發展新型建材產業
依托非金屬礦產集中地,統籌規劃,培育發展無機非金屬功能材料;嚴格準入,建設非金屬礦產深加工產業基地。持續推進建筑裝飾天然及人造石材產業體系建設,進一步擴大石頭紙生產及應用規模,加快玄武巖纖維產業化基地建設,推進發展碳化硅新型不定型耐火材料、碳化硅纖維、新型玻璃纖維等新材料產品,夯實硅藻土、高嶺土等精細化利用產業化基礎,形成一批特色產業集聚區。
(六)謀劃發展金屬新材料產業
加強技術科研能力,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提升科研轉化效率,延伸金屬精深加工產業鏈。大力發展新型功能材料,重點開發鉑族、鍺、銦、金等稀貴金屬為基材的新型電子信息材料、催化材料、半導體材料。加快發展先進結構材料,重點開發高性能鋁合金、高性能鈦合金、大型鈦板、帶、棒、材等高強輕型合金材料,以及高效節能鑄銅轉子等高端金屬結構材料。
(七)培育發展小金屬產業
深化黃金礦產資源整頓整合,推進黃金礦產向優勢企業集中,并通過優勢企業實現綠色生態、數字化黃金礦產開發。以黃金龍頭企業為主體,全省集中建設3個黃金精煉及深加工生產基地。鼓勵各類主體投資黃金飾品加工及金基新材料產業。“多品種、小批量”發展鉑族金屬材料,重點發展功能材料、微電子及信息材料、高純材料,配套發展貴金屬下游產品。集中布局發展鍺產業,重點推進發展鍺紅外光學產品、鍺光伏產品、鍺高端專用材料及器件等,把昆明建設成為集高科技研發平臺和高附加值產品深加工基地為一體的國家鍺材料基地。
- [責任編輯:tianxiao]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