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墨初級產品價格不斷下跌的同時,2013年雞西石墨產量卻大幅上升。當地有官員得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想要了解雞西石墨產業發展情況時,婉拒了記者采訪后訴苦道,“飯都吃不上了,哪里還顧得上洗臉?”
面對石墨的長期無序開采且難以根治的狀況,黑龍江當地政府對石墨開采采取了“一刀切”的政策。盡管這一政策保護了石墨資源,但一些石墨深加工企業卻面臨“無米下鍋”的尷尬境地。如何更加合理地配置資源,成為了行業發展的難題。
“石墨枯竭說”過于夸張/
“20年后中國將無天然石墨可采”的說法,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顯得“過于夸張”。
黑龍江省石墨產業協會秘書長陳育群就明確表示,天然石墨在20年內被采完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20年的時間并沒有什么科學依據”,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袁國輝為記者講解道,“國內天然石墨的很多數據都不準確。石墨資源將要枯竭那篇文章里提到,國內天然石墨已探明礦物儲量約5500萬噸,目前國內每年的選礦后得到的礦物量約為70萬噸,簡單相除得到的結果也有將近80年。”
他進一步表示,“石墨與稀土不同的是,即便天然石墨資源枯竭了,石墨仍然可以通過人工制造出來。”
陳育群認為,“目前天然石墨礦的儲量數據,探明的只是石墨礦藏的部分儲量。而且由于今年黑龍江省對天然石墨開采加以限制,石墨開采量也大幅減少。因此不需要擔憂國內的石墨資源短期內會枯竭。”
雞西市國土資源局局長李昱杰告訴記者,作為國內天然石墨最主要的礦區之一,雞西市近些年一直沒有進行完整的地質勘探,儲量數據已經很久沒有更新了。據記者了解,當地目前使用的儲量數據仍然是30年前勘測獲得的數據。
陳育群認為,如果對天然石墨礦進行比較完整的勘測,得到的儲量數據比現在掌握的數據“肯定會多”。
國泰君安一份關于石墨資源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石墨礦儲量豐富,無供應瓶頸。根據USGS(美國地質勘探局)的數據,全球石墨儲量13000萬噸,年開采礦物量119萬噸,儲采比達100年以上。豐富的儲量保證了石墨下游應用時不會受到原料不足的制約。
陳育群認為,天然石墨雖然重要,但并不稀缺,“引起社會關注也是好的。很多天然石墨礦區在經歷多年的無序開采之后,當前的確應該加大保護力度,更加合理地引導石墨行業的發展。”
石墨價跌開采量反劇增/
石墨資源之所以引起高度關注,主因是多年的無序開采。在黑龍江雞西市,開采與供應的矛盾尤為突出。盡管石墨價格一直在下滑,但2013年雞西市的石墨開采量仍然逆勢同比增加34.3%,而2012年的增幅只有0.4%。
早在2007年,雞西政府便想整合石墨礦產資源。在2009~2010年,企業原有石墨采礦權到期后,雞西市停止了辦理新的采礦權,試圖將原有企業捆綁在一起,入駐到規劃的石墨園區里發展深加工產品,同時改變采礦權分散的狀況。
記者在麻山區雞西石墨產業園看到,這個2011年即開始規劃建設、總投資6億元、一期規劃面積2.3公里的產業園區,目前只有兩家工廠完成了修建。園區內仍有大片的土地還未動工。
在麻山生活多年的“摩的”師傅指著一處正在修建的廠房告訴記者,“去年冬天這里廠房的框架就立了起來,但是之后就停了,直到現在才又開始動工。”
“一些企業因為自身利益受損,并不愿意將礦權整理合并。因此礦權的問題就一直擱置了下來,產業園區也沒能順利推進。”雞西市石墨產業協會會長韓玉鳳告訴記者。
礦權辦理滯后并未能阻止石墨企業繼續開采。記者了解到,麻山區部分企業沒有石墨采礦權,但這些年卻一直在進行石墨礦的開采與生產。
“這些企業一直都在 打游擊 ”,在麻山區生活多年的李先生告訴記者,“原來這邊也經常來人檢查,每次來了企業就停工,等檢查的人一走馬上又開工。2013年以來查得嚴了,但是有些還是偷偷干。”
記者查閱近幾年雞西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獲悉,第二產業一直是雞西市的支柱產業,2013年之前,雞西市的經濟發展一直處于穩步上升態勢。但2013年煤炭市場突然急劇下滑,導致雞西市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下降6.4%,地方財政收入下降18.3%。
無礦權生產的情況并不只存在于雞西。黑龍江省石墨行業協會提供給《每日經濟新聞》的一份報告顯示,國內石墨產品經過2010年、2011年的開采熱潮之后,晉冀魯豫等產區的產能也是快速、無序增長,低端產品以低價格搶占市場份額,使得石墨產品被廉價出售。
行業集中度低/
蘿北縣云山礦產資源工業園區(以下簡稱云山工業園)管委會副主任謝東偉指出,“近幾年國內石墨初級產品一直都處于產能過剩的狀態,現在中間商囤積的貨物比生產商還要多,這也使得初級產品石墨粉的價格近兩年來不斷下跌。”
袁國輝認為,“由于各地監管不嚴格,使得石墨資源的開采有很大的隨意性。2011年之前石墨產品價格曾經持續上漲,很多小廠家看到利潤之后積極進入,導致現在石墨產業很分散。行業集中度低,企業發展深加工的機會就更少。”
袁國輝同時表示,天然石墨深加工產品少也受下游需求制約。“前幾年鋼鐵行情好的時候,對石墨初級產品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市場上產量最多的是天然石墨的粗加工產品。相對而言,市場對于石墨深加工產品需求較少。”
陳育群告訴記者,目前黑龍江天然石墨初級產品石墨粉的價格在每噸3000元左右,而一些省份低質量的產品出廠價甚至低于千元。他表示,“一些省份的石墨開采企業不僅沒有采礦權,也沒有高標準廠房與環保設備的投入,生產成本非常低,因此售價也非常低廉,嚴重擾亂了市場。”
黑龍江省石墨行業協會提供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一份報告顯示,“河南地區因礦石品位較低,生產企業管理粗放,產品檔次不高,導致產品價格低迷,生產業未能正常進行,銷售產品多以庫存為主”。
“發展深加工,首先在技術研發上就需要大量的投資”,袁國輝指出,“石墨粉價位最高的時候將近7000元/噸,而一些監管不嚴的地區,成本可能不到2000元/噸。有這么高的利潤率,你很難讓小企業去發展深加工產品,更別說靠他們來推進整個行業發展了。”
蘿北縣云山石墨礦區擁有亞洲最大的石墨礦產資源,已探明的地質總儲量達6.36億噸,礦物量6000多萬噸。云山工業園內現有生產及在建企業十余家,是國內石墨產品最主要的產區之一。蘿北縣政府網站顯示,早在2010年的規劃中,云山工業園便規劃了7條生產線用于深加工制品項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云山工業園走訪發現,目前園區里運行的大部分企業仍是進行初步選礦及石墨初級產品生產。園區內一家企業的負責人甚至對記者稱,“深加工都是對外宣傳用的。”
袁國輝也向記者證實,目前黑龍江省內能做深加工產品的企業屈指可數。
蘿北富達石墨有限公司是園區內數不多的可以進行石墨高純度精粉加工的企業。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一直沒有礦石進行生產。如果要購買深加工的高純石墨粉,最快也要在兩個月以后。”
園區內還有一些企業,由于過不了省內的環保關,不能進行石墨粉的提純與深加工。
“當前的兩種提純技術,一種耗電量大,另一種如果處理不好廢液,容易造成污染,所以被省里禁止”,陳育群告訴記者,“很多初級產品都被拿到監管不太嚴格的其他地區去進行提純與深加工。”
黑龍江“一刀切”式的保護,在陳育群看來值得商榷。“石墨深加工產品的市場是需要時間來培育的,如果生產及污染處理能夠符合規范,應該允許生產,而不是 一刀切 。不能因為廢料處理不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就完全禁止,否則深加工產業可能一直都發展不起來”。
礦權分配不應“一刀切”
深加工企業無礦可用,部分粗加工企業卻盜采礦石,資源配置不合理已嚴重影響到了整個石墨產業的健康發展。
奧宇石墨集團總經理王慶海告訴記者,集團在蘿北的工業園區中投資超過3億元做石墨深加工產品,但是由于現在沒有礦石,企業遲遲不能開工。與此同時,集團在雞西的企業今年也面臨無礦可采的境地,僅靠去年的存貨進行生產。
“石墨的深加工產品與市場發展,都需要時間來培育,最少也得三年。原來技術不成熟,沒人做深加工;現在開始做了,卻突然沒有資源了。”王慶海對此感到擔憂。
袁國輝認為,當前的石墨市場比較無序,需要有一個整合的過程。石墨資源需要更加市場化的配置,以促進產業發展。
陳育群在接受 《每日經濟就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解決石墨資源配置是當務之急,而非 一刀切 限制礦石分配。首先應該從采礦環節進行控制,將采礦權整合起來;其次,在礦源的分配上也應該更加合理,讓深加工的企業有礦可用,而產能本已過剩的初級產品的生產與出口應受到合理的限制。”
韓玉鳳則建議,“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要進行限制,礦權應該更多地分給深加工企業。”
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石墨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劉榮華認為,“小企業只看短期的利潤,行業要往高技術發展,前提是行業集中度增加。資源只有更加市場化地配置,行業的發展才能走上正軌。”
- [責任編輯:Sophie]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