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和其他鐵合金行業相比,硅錳合金行業具有自己的特點:產品銷售直對鋼廠,產品流通過程比較簡單,基本不經過貿易商,絕大部分硅錳合金企業沒有定價權。
廣西百色市必晟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欽輝告訴記者,企業生產的硅錳合金主要是自己銷售,銷售價格企業說了不算,要由鋼廠招標來定價。一般情況下,是企業把產品送到鋼廠一個月后,等待鋼廠檢驗合格再付款,而且支付的不是現金,幾乎全部是為期3個月的承兌匯票,企業需要資金周轉,拿到承兌匯票后再去銀行貼現,這讓企業承擔了較大的資金壓力和較多的利息。
目前,在鋼廠資金困難、產品銷售也不順暢的情況下,鋼廠支付鐵合金企業貨款更是一拖再拖,部分硅錳合金企業收到為期3個月的承兌匯票有時會再延3個月,有的付款期甚至會拖一年。
實際上,對于鋼廠來說,在生產中每家鋼廠所使用的鐵合金數量并不大,所占生產成本的比例也很低,鋼廠之所以可以替鐵合金企業做主定價,關鍵是絕大部分硅錳合金為鋼廠所使用,加之上文所說的鐵合金企業生產規模小、生產分散等,在產品價格方面,硅錳合金等企業是沒有太大的發言權的,絕大部分時間里聽從鋼廠的安排而供貨。
“即使是在行情好的時候,鋼廠也會拖延付款,有時在豐水季節遇到電價下調時,鋼廠也會想法壓價。”一位硅錳合金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在產業鏈上,硅錳合金企業的話語權很小,自己生產的產品自己做不了主,這種市場格局是不正常的,遲早會發生改變。
在調研中記者注意到,硅錳合金企業除了在產品銷售上沒有太大的主動權外,現在還遇到了新問題,隨著國產礦越來越少和品位不斷下降,很多企業開始使用進口礦做原料,而原來使用信用證方式結算,以及簽長期合同拿到價格較低原料的市場格局正在發生變化,由于市場環境變化太快,現在直接拿現貨反而更便宜,市場的多變正在讓硅錳合金企業面臨較大的風險。
“在用進口礦做原料方面,國內企業在價格上沒有太大的談判優勢。”廣西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業務總經理陳洪表示,進口礦價格大部分時間是外國礦商或進口礦商以及貿易商說了算。
部分業內人士反映,電費占硅錳合金生產成本的比例很大,現在國內煤炭價格大幅下滑,但由于電力企業處在壟斷地位,電價不見松動,這讓企業的生產成本也很難降下去,即使豐水季節,部分地區的企業可以享受到優惠電價,但在枯水季節,電力企業會想法用漲價的方式補回來。
在一些企業的生產現場期貨日報記者看到,硅錳合金企業工人的工作環境很艱苦,由于硅錳合金要破碎成適合使用的小塊,不方便使用機械操作,硅錳合金的最后一道生產工序破碎幾乎全靠人工來完成,在高溫環境下,一個工廠一天可以破碎硅錳合金3—4噸,每噸的工錢是20—30元。記者注意到,這些工人大部分年紀稍大,很少有年輕人愿從事這些工作,硅錳合金企業實際上還面臨著工人短缺的問題。
受產品銷售獨具特點的制約,雖然硅錳合金企業面臨各種困難與風險,但產品價格始終無法市場化,行業合理利潤得不到保證,不利于產業發展的市場格局亟待改變,市場亟待外力的介入來幫助產業“升級換代”,并促使整個產業能夠平穩發展。
- [責任編輯:Sophie]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