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解產能過剩和淘汰落后產能方面,國家也在不斷出臺政策來遏制產能過剩,包括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都有具體的政策監督和管理著,雖然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對過剩產能有所緩解,但是想要吃掉這“焦糊”的產能過剩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近日,工信部公布了2014年第一批工業行業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為化解產能過剩再添新動力。其中水泥行業以381家企業居首,造紙和鐵合金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此外,還有煉鐵、煉鋼、焦炭、鐵合金、電石等十五大工業行業進入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工信部要求,列入公告名單內企業的生產線(設備)在2014年底前徹底拆除淘汰,不得向其他地區轉移。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在化解過剩產能方面已經步入快車道,通過化解過剩產能,既可以強制這些高污染高排放企業關停產能,緩解我國環境污染的問題,又能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騰出更多的資源讓路給其他新興產業發展。
侯宇軒認為,通過設置產能過剩行業的“負面清單”,一方面對市場有警示作用,再進入這些行業的不能獲得正常利潤,遏制了產能的增長;另一方面,對已經存在的過剩產能進行清理,嚴格縮小規模以促進產業與環境和諧發展。
“此次公布的企業名單將對相關行業的未來發展帶來雙面影響。”侯宇軒認為,從正面看,由于大規模縮減了產能,產品價格有可能回溫,不再低價徘徊,而是回到合理的價格區間,企業獲得正常收益不再盲目擴大產能而是用于研發提升產品質量;從負面看,由于這些行業的環境污染問題較大,后期需要整改,所耗費的環保投入將大幅增加,壓縮企業的利潤。
侯宇軒還表示,如今離2014年年底只有半年的時間,在半年的時間內拆除這么多家企業是項艱難的任務,順利完成任務不僅需要企業的高度配合,還需要爭分奪秒,所以完成任務十分急切,與此同時,產能過剩這一“痼疾”還需要進一步細化的政策來助推和扶持,而這也將是一個長期的工程。(證券日報)
- [責任編輯:Sophie]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