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央行行長周小川7月10日在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記者會上表示,利率市場化在兩年之內應該可以實現。伴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央行準備大概2-3組管理工具,對市場短期利率和中期利率進行引導。
這樣新穎的提法讓市場人士眼前一亮。其實,這并非央行心血來潮,貨幣政策新工具早在央行的醞釀、籌劃之中。央行高層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向市場傳達過,利率市場化的必要階段包括健全利率傳導機制,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框架。
同時,伴隨外匯占款在基礎貨幣投放渠道中不斷縮減,尋找新的貨幣投放方式顯得尤為重要。雙重因素的結合,加強了央行推出新政策工具、構建價格型貨幣政策框架的迫切性。
而具體的工具是什么?現在尚難明確。市場人士猜測,對短期利率產生影響的工具,即已經推出的公開市場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和常設借貸便利(SLF),以及“利率走廊”機制;對中期利率起到傳導作用的工具即市場此前傳聞的抵押補充貸款(PSL)。
利率市場化的必要準備
新政策工具并非央行的心血來潮。其實伴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完善利率傳導機制,逐步實現政策利率對市場利率的引導作用,早就是央行著手的一項重要工作。
央行副行長胡曉煉去年曾介紹,利率市場化的一個重要階段,就是要探索建立中央銀行的政策利率體系,健全中央銀行利率調控的框架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根據我國國情,逐步推進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從以數量型為主向以價格型為主轉變,通過調整央行政策利率,影響市場基準利率,進而調控市場其他利率。
去年年底周小川在《輔導讀本》亦撰文明確,利率市場化近中期的任務是注重培育形成較為完善的市場利率體系,完善央行利率調控框架和利率傳導機制。
而從昨日周小川的表述來看,全面的利率市場化并不遙遠,“作為利率主管部門,央行有自己的時間表,這個時間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國內經濟、國際經濟等外部條件來執行,但我們認為應該在兩年之內可以實現。”
由此可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已經迫切要求央行通過貨幣市場的有效傳導機制,來體現政策利率對市場利率的引導作用。
與此同時,我國基礎貨幣投放渠道的轉變,也加強了央行推出新政策工具、構建價格型貨幣政策框架的迫切性。
過去的十年,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是外匯占款,但是今年以來,隨著國內經濟轉型以及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變化,新增外匯占款呈現顯著下滑態勢,5月央行口徑外匯占款僅3.61億元,在這種情況之下,央行面臨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可能已經缺失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創建新型的貨幣投放工具成為必要。
新工具猜想
“我們準備大概2-3組主要工具,一個是對短期流動性的管理,同時是對短期利率產生影響的一組工具;另外我們也打算對中期利率給予一定的傳導機制。”周小川稱,從國際經驗看,一些中央銀行也是為了金融穩定或結構調整的目的,現在出臺新的融資工具,有些跟我們的做法也很類似,比如歐洲央行推出的定向長期再融資。
周小川的這一席表態似乎肯定了之前市場傳聞的央行將創設PSL。所謂PSL,是指中央銀行以抵押方式向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合格抵押品可能包括高信用評級的債券類資產及優質信貸資產等,其亦是一種基礎貨幣投放工具。
農行戰略規劃部認為,與央行此前推出的SLO、SLF等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相比,PSL期限可能在3個月以上,最長可能至5年,其目的之一就是構建中期政策利率,為建立價格型貨幣政策框架提供基礎。
而至于短期流動性工具,市場普遍認為去年推出的SLO、SLF,與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相互配合和補充,已經達到了管理短期流動性、影響短期利率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周小川5月在清華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指出,“短期利率有一個區間,到了下限后,金融機構就可以向央行融資;到了上限時,央行會減少這樣的融資。而這個中間值就是央行的短期政策利率。我們會向這個方向來發展。”
而這被市場認為是“利率走廊”,國信證券預計,未來我國央行很可能采用的是,以SLF利率為上限(類似于歐央行的邊際貸款利率),而以商行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為下限的政策利率目標區間。理論上,利率走廊的上下限是為了應對意外的流動性沖擊,正常的流動性調節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完成。
改革進程要參考國際市場
昨日在同一場合,談及外匯市場改革,周小川說,改革方向是明確的。希望通過改革,匯率實現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同時讓市場供求關系更多決定匯率,擴大匯率的浮動區間和靈活性,“隨著這些目標的實現,央行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會明顯減少對外匯市場的干預。”
而國際市場的波動也會影響我國改革步伐的推進。周小川說,整個國際市場目前仍舊不太平靜,經常發生一些問題。隨著主要國家貨幣政策的調整,國際市場也會有一些異常波動,也會受溢出效應影響。因此,中方要保持謹慎態度,“如果出現短期投機性力量,市場波動過大時,我們要采取相應措施。如果市場較平靜,我們改革的速度會快一些。”
- [責任編輯:Yueleil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