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 近日,WTO發布最新統計數據,2013年,中國共啟動反傾銷調查11起,反補貼調查1起。此外,中國商務部去年對9起反傾銷案件作出終裁,對11起反傾銷和1起反補貼案件作出初裁。
截至2013年底,中國對114起反傾銷案和3起反補貼案決定采取的相關措施仍在實施中,對14起反傾銷案和3起反補貼案尚未作出最終裁決。
反傾銷立案數增長
按照WTO的統計,2013年,中國共啟動反傾銷調查11起,比2012年增加2起,這11起反傾銷調查分別由四川、吉林、福建等12個省的企業和1家行業協會(酒業協會)提起。2013年,中國啟動反補貼調查1起,同比減少1起,降幅為50%。
據了解,隨著國外產品競爭日趨激烈,中國使用貿易救濟工具次數逐漸增多,參與申訴的企業范圍擴大,除貴州、安徽、海南、西藏和寧夏外,其他省市均有反傾銷案件涉案企業;按地區論,山東、江蘇、吉林、上海涉案企業最多。
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告訴《中國貿易報》記者,現階段,隨著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外國產品更自由廉價地進入國內市場,已經對某些行業產生一定沖擊,如化工制藥業、機械工業、汽車業、某些電子產業、通信設備制造業等。在WTO框架下,每個國家都被賦予使用貿易救濟工具的權利,在合理的范圍內保護本國產業發展。
“反傾銷一直都是各個國家普遍采用的貿易救濟工具之一,其立案和調查時間都相對較短,也很好作出裁定,達到的預期效果也較好。”上述官員對記者表示。
此外,中國對外發起反傾銷調查的涉案產品多為化工類產品,究其原因在于化工新材料制造業在中國還是一個新興產業,很多產品都是在最近幾個5年計劃中研發成功并逐步達到工業化水平的。而國外該產業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就已成熟,本國市場趨于飽和。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了巨大的化工產品需求,因此國外化工企業全力爭取占領中國市場,甚至不惜采取傾銷等不公平貿易手段。
歐美成為主要被起訴國
一直以來,中國都是歐美日等國家反傾銷、反補貼調查針對的主要國家。與此同時,中國也開始對其涉嫌存在傾銷行為的廠商展開調查。
2013年,中國啟動的11起反傾銷調查分別涉及美國、加拿大、歐盟、日本、印度和巴西。其中,針對美國、歐盟的各3起,對印度的是2起,對巴西、加拿大和日本的各1起。中國啟動的1起反補貼調查涉及歐盟。
據了解,這11起反傾銷調查主要涉及化工、冶金、食品、電子4個行業。其中,涉及化工產品的6起,冶金3起,食品和電子業各1起。另外,中國還首次對進口葡萄酒啟動了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中國就葡萄酒發起“雙反”調查涉及歐盟企業。該案件于今年3月,在調查持續8個月19天后告一段落。此前,有不少媒體將這一案件解讀為,這是酒業協會以及商務部針對歐盟征收中國光伏企業臨時反傾銷稅發起的一項“精準的反擊”。
“實際上,中國每一次對外發起反傾銷調查都是有一定根據的,并非空穴來風。”上述商務部官員表示,“如果調查結果顯示歐盟企業沒有傾銷行為,不存在政府非法補貼,那么調查自然不會成立,更不可能被人為地捏造出被調查國企業存在低價競爭的事實。”
規避現象普遍存在
提供轉口貿易服務的劉婕告訴記者,有多種方法可以規避別國的貿易救濟,不少外國企業也通過種種方式繼續將產品輸入中國市場,這使得中國反傾銷或者反補貼調查效果大打折扣。
據劉婕介紹,目前國外對中國貿易救濟的反規避措施主要有兩種:一是涉案企業在中國國內設立獨資或合資工廠,一方面可以避開反傾銷稅的征收,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與中國企業爭奪資源、市場,使得中國國內產業難以借貿易救濟措施實施獲得預想的恢復和發展;二是被訴企業通過轉變貿易方式、加大下游產品出口、貿易轉移等方式,削弱貿易救濟措施的效果;還會利用產業鏈效應,遏制上游,沖擊下游。這都是跨國企業削弱中國貿易救濟措施效果的有力手段。
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當中國對國外某一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后,產品價格會迅速上升,市場開始好轉,利潤豐厚,這就帶動原有生產商上馬新項目,產能逐漸擴大,最終導致產能過剩、產品價格下跌,使企業再度陷入困境。
“因此,中國在使用貿易救濟工具的時候,要先做好反規避措施,同時還要進行整體的管控,防止新一輪產能過剩阻礙行業發展。”劉婕說。
- [責任編輯:Yueleilei]
評論內容